当前位置: 云雀 >> 云雀的天敌 >> 张一山潘粤明新剧局中人才54分,
年上半年国产剧神仙打架。
悬疑、甜宠、刑侦、都市、职场、爱情、谍战、奇幻、冒险、古装……轮番登场,观众可以任性追自己喜欢的番。
从年的《面具》到现在,主流谍战剧在播出平台难觅踪影,更谈不上有什么令人难忘的现象级作品,优质谍战剧离我们越来越远。
所以,年《秋蝉》开播前的呼声很高,观众希望新生代偶像演员可以让这个传统题材更有可看性。
然而《秋蝉》最终的结果确实是偶像可看,但谍战全无。
谍战戏的看点,如悬疑感、氛围营造、逻辑性等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爱豆的脸。
《秋蝉》剧照拍给饭圈看的《秋蝉》糊了。
观众又把希望留给潘粤明和张一山搭档的《局中人》,期待这部剧能带来《白夜追凶2》和《余罪3》合体的内味儿。
两个人分别在两部剧中都贡献了神级演技,再加上评分高达8.3的《龙岭迷窟》,有潘粤明在应该不会翻车。
但是备受期待的谍战新剧《局中人》也糊了。
仅5.4的评分,成为年上半年口碑最差国剧之一,分数甚至比《秋蝉》还低。
《秋蝉》太以明星为核心,《局中人》则太浪费明星。
虽然潘粤明和张一山演技都在线,但仅仅靠表演阻止不了《局中人》劝退观众。
《局中人》到底做错了什么?总结起来,分为外因和内因两大方面:
首先从外因来看,《局中人》错在模式和题材跟不上时代,谍战剧还是谍战剧,观众已经不是原来的观众。
外因-1:长剧模式
线下娱乐受抑制,更多娱乐时间被转移到线上。
一局《王者荣耀》不到20分钟,一条短视频不到1分钟,甚至几秒钟就要让人能get到梗。
大家花在线上的时间长了,但选择也更多,并不能在一件事情上持续保持注意。
所以,单位时间获得快感的密度就需要提升。剧也越来越短,挤出水分,力争每集都能刺激到观众。
比如开年第一部剧《唐人街探案》,就以12集短剧模式博取比较好的口碑。
接下来现象级爽剧《我是余欢水》以及近期刷屏的《隐秘的角落》,都是12集短剧。潘粤明主演的《龙岭迷窟》也做到紧凑的18集。
年网剧在变短,成为国产剧的“短剧元年”。
反观《局中人》,原计划是52集,又删减了3集到49集。因为是台网联动播出,所以还是长剧模式。
前车之鉴《新世界》70集体量,开局8分神剧预定,最后断崖式下跌到6分不到。
剧情拖沓注水,越看越不爽。
反而曾经的经典谍战剧《潜伏》、《黎明之前》也仅有30集,并没有太长。
不超过30集的剧,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标准中已经属于短剧。
由此可以看出,一部剧的好坏和它的长度有正相关。
因为短剧集数更少,对编剧要求更高,必须舍弃大量无关紧要的情节和对白,挤出水分、加强冲突。
比如《局中人》中的沈放,看了前10集还不知道这个人物的目标是什么,他要得到什么。
这种情况在短剧中是不可能的。
就像《隐秘的角落》的剧情之所以抓人,一开始主角就把父母推下山崖,同时另外一方主角目睹这个过程,两边都有各自的目的,冲突很快展开。
所以长剧和短剧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一个像歌剧,需要耐心欣赏;一个像流行歌曲专辑,甚至是EP,立刻刺激大脑。
但问题在于,现在观众没有耐心。
外因-2:题材饱和
上文提到《潜伏》、《黎明之前》,谍战剧曾经是类型剧的主力。
-这十年前后,这个题材如《暗算》、《潜伏》、《伪装者》、《黎明之前》、《告密者》、《红色》等佳作频出。
但谍战剧表面的波谲云诡再怎么变化,其主旋律不会变,而且基调类似。如果不做出一些创新,无法引起观众的兴趣。
更何况,《局中人》连最基本的喊口号、讲道理都没做好,开篇定基调的话就是病句。
谍战题材的世界观已经固定,最终升华的主题一定含有教育意义,比较沉重。
所以,谍战题材的发挥空间主要集中在敌我斗争此消彼长的过程中。
但是有前一波高分谍战剧的观剧经验,再看到《局中人》中的潜伏、接头、审讯、监听等等这些元素,感觉并没有什么新意。
除了这两大外因,《局中人》本身也存在很多问题,自身的3大内因浪费了潘粤明和张一山的演技。
内因-1:人物脸谱
展示敌我地下斗争的类型片,人物塑造最容易流于脸谱化。
换句话说,脸谱化就是剧中角色只是个角色而不是人,可以不吃不睡、没有七情六欲。人物从哪来到哪去毫无交代,一出现就是在工作。
比如《局中人》中的中统处长沈林,从剧集开始到现在,也没有发生过任何工作以外的事情。
即使潘粤明演技再好,沈林也只是个角色,人物塑造不可信。
还有故事发生在南京,而剧中伪装成缉私警察的地下党云雀却一口浓重的北京腔,完全不符合苏北根据地人员向南京渗透的大背景。
举个人物塑造特别成功的例子,就是《亮剑》中李云龙。
李云龙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而且被永远记住,就是因为原著兼编剧都梁赋予了他极多的人物细节。
李云龙在《亮剑》中并不是一直在打仗,他骂人、对旅长两副面孔、捡装备不吃亏、娶媳妇、和老战友喝酒吹牛、和楚云飞亦敌亦友……
都梁为李云龙从语言到行为打造了一系列细节,甚至歪戴的帽子也是细节,体现出他野路子、泥腿子的特点。
再加上李幼斌的神演技,让观众感觉“对!当年的中层指挥官就应该是这样!”
李云龙是个难得的个例,绝大多数影视作品都没有做到真实饱满的人物塑造。
内因-2:剧情疲软
因为谍战剧主题固定,所以围绕主题展开的剧情大同小异。
能体现编剧功力的地方就是如何在这些套路之上反套路,给常规的谍战斗争加入一股不同的驱动力。
像经典谍战剧《潜伏》,就在常规剧情上增加了姚晨饰演的翠平。一个农村出身的傻大姐,却要假扮军官夫人。
这个新的剧情元素,一方面加倍了余则成暴露的风险,另一方面也是对人性的考验,使《潜伏》跳出谍战剧套路的窠臼。
但从目前《局中人》剧情来看,兄弟矛盾的想法有创新之处,但并未让观众感觉到其中强烈的紧张感。
这种感觉,一方面原因是上文提到人物塑造不真实,两兄弟没有细节。剧中两兄弟接触都是在斗争中,而没有前因后果和人性的体现。
另外一方面原因,《局中人》的剧情安排是典型的“加风险”(stakes)式冲突。
所谓“加风险”,就是编剧故意安排一些惊险情节,用来给剧中人物施压,完全没有前因后果。
比如剧中沈放脑袋里的弹片,刻意为人物制造危机感,但弹片与剧情真正的兄弟冲突没有直接关系。
还有第1集连续出现的追杀戏、室内手雷爆炸戏,以及随后沈林突然出现打死加藤毅一,都是没来由的加风险,故意制造冲突,并没有因此推动后续剧情。
扩大到《局中人》整个第1集,沈放在汪伪政府卧底这段剧情,对后面所发生的事没有什么决定性影响,仅仅构成了沈放的一段往事和背景。
还有沈放就是“风铃”,前面剧情一直在铺垫“风铃”的重要性、隐蔽性,观众在等待揭秘沈放真正成为“风铃”那一幕。
没想到这样重要的关键点,竟在第10集随意地被汪洪涛说出来,让观众有一种泄气感。
一个角色凭空出现,又牵强地消失,一来一去都和主线接不上关系。
只是一场又一场的“加风险”猛戏生硬地叠加在一起,却没有任何情节驱动力。
内因-3:制作粗糙
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谈及审美性之前,起码都要做到技术性过关。
就像舞蹈没有跳错拍子,歌手没有忘记歌词,影视剧没有穿帮镜头……这些都是基本职业能力。
《局中人》片头写着“精品扶持项目”,难道“精品”指的就是剧中全方位的穿帮和错误?
首先,真实与虚构混搭来构建背景维,让整部剧显得既不真实也不虚构。
比如剧中提到的日军投降前的总参谋长小林浅三郎中将、唐生智、军统局局长郑介民,还有剧中出现的中统局的局长叶秀峰都是真实的历史人物。
而剧中一开始被打死的情报处处长加藤毅一,给沈放授勋的所谓陈怀恺,还有沈父在剧中是监察院副院长,这些人物都是虚构的。
其次,《局中人》剧中布景、道具方面的错误和穿帮太多,让观众随时出戏。
比如剧中沈放开的车,既没有后视镜,还顶着一个解放后才有的红旗车LOGO,说明本剧的美术道具工作粗糙到了一定程度。
另外,还有沈府明显不符合时代的现代陈设,甚至还出现了抽油烟机,让人哭笑不得。
剧中的硬伤还有很多,还有张一山脸上贴的假胡子太过明显等等,就不一一列举。
从这些硬伤来看,说明《局中人》的导演和制片方根本不在意这些细节,并没有把一部影视作品场面调度中出现的事物当回事。
这样粗糙的制作态度,只靠潘粤明和张一山真的拯救不了。
一部影视作品要想成功,就一定要让观众觉得可信,细到每一个词、每一个眼神、每一件衣服、每一个道具都要真实可信。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