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雀 >> 云雀的天敌 >> 还记得故乡里刺猹的少年么圆月下看守瓜
大家好,我是小暖,今天带大家看一看《故乡》里闰土的故事。
鲁迅先生在小说《故乡》里面有一段话对闰土的形容很形象:深蓝的天空中挂着一轮金黄的圆月,下面是海边的沙地,都种着一望无际的碧绿的西瓜。其间有一个十一二岁的少年,项带银圈,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地刺去。那猹却将身一扭,反从他的胯下逃走了。
一个充满着生机与活力,展现一个“小英雄”形象的闰土,会守瓜田,会设置机关捕鸟,对鲁迅很是照顾的少年。
人物原型
出现在我们课本上的闰土并不是鲁迅先生凭空幻想出来的,而是有着真实人物原型的,他的真实名字叫做章闰水。
章闰水绍兴城外七十里的道墟镇杜浦村(今浙江上虞县杜浦村),村子坐落在曹娥江边,当地的人叫做“海边”,江边有一片平坦的沙地,种着很多瓜果。
章家世代以农作为生。章闰水的父亲章福庆有很好的竹编手艺,过年过节或农忙时,经常给人做“忙月”(即在忙碌的月份给人打工帮忙的意思),以此来补贴家用,勉强维持一家人的生活。
和鲁迅的相处
闰水父亲在鲁迅家做忙月时,常常把他带了去。章闰水和鲁迅年龄差不多,二人很快就成了好朋友,常在一块儿玩耍,并以“兄弟”相称,鲁迅总是叫他“闰水哥”。闰水成了鲁迅最要好的少年朋友。
两个人年纪相差不大,闰水也有着乡村人的淳朴和厚道,经常带着鲁迅做一些有趣的事情,给鲁迅讲捕鸟的法子,讲沙地里动物和植物的生活,什么跳鱼等等,种种奇异的景物,这在城里的孩子听去,觉得沙地真是异境,非常的美丽。他这时给鲁迅的第一印象一直没有磨灭,比别的印象都深刻。
得不到的就是好的,这句话对一个孩子来说同样适用,闰水对乡村特别是沙地形容的越是详细生动,鲁迅就对这种地方特别向往。
在课文《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对乡村生活的形容是: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生活改变了人的模样
在《故乡》课文形容闰土的后半部分,闰土早已不是原来那个天真烂漫的少年了,见到鲁迅之后,第一声开口叫道:“”老爷!”这让鲁迅瞬间明白,两人的心里已经存在一层可悲的厚壁障了。
一个新的农村劳作者形象出现,整日吹着海风,经受过烈日的烘烤,闰土摇身一变成了个乡村中年男人,生活不断地捶打过后,闰土已经认识到命运便是如此。
现实中的闰土原型比鲁迅形容的更加不堪,章闰水的父亲很早便离世了,生活的重担瞬间压到了章闰水身上,以至于他把脖子上的银项圈都摘掉,减轻压力。
章家有六亩薄沙地,每年收获的粮食还要交租,交完租之后所剩不多,起早贪黑的干活还养活不了一家人。
年的一场大旱,给了章闰水沉重的打击,地里的粮食颗粒无收。收租、催款的人一波一波的去他家,无奈他只能把土地给卖了,去还钱。这样一来他就变成一个只能靠着租地和打工的穷苦人家了。
多年的辛苦劳作,让章闰水积劳成疾,在他五十多岁的时候,背上起了一个恶疮,但是他家里没钱治病,只能耽搁着,这一耽搁,恶疮越来越严重,后来发炎化脓,在他57岁左右的时候,夺走了他的生命。
月是故乡明
记得小时候,家里也有瓜田,那时候只知道种西瓜是最累的农活,因为在我们哪里,西瓜要想种的好吃,或者产量高,就得从育苗开始,收西瓜的时候更是累得要死。
在看到鲁迅的《故乡》之后,我也想过去夜里的瓜田转一转,但是我害怕那个叫猹的东西,我们那里从来没有抓过猹。
离开家很多年,一直在后悔,不是后悔没有抓到猹,而是没有认真的看过家里的月亮,虽然走到哪里都有月亮,但终究没有家的感觉。
现在回想起那篇课文,想起闰土,不免心有感叹。时代在不停的进步,再也不会有真实闰土的经历,但却拥有着别样的辛酸。
还有一段时间就要过年了,希望一些犹豫要不要回家的朋友们可以回家看看,看看那些儿时的伙伴,还有那想念你的家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