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

高尔斯华绥苹果树弦外之音,韵外之致

发布时间:2023/2/23 21:41:41   

《苹果树》是高尔斯华绥创作于年的中篇小说,其所反映的时代虽然早已成为历史,但是当代读者仍能感受到它不尽的魅力。

高尔斯华绥在《苹果树》中以回肠荡气的抒情笔触与细腻真切的心理刻画,抒写出一个令人动情的爱情悲剧:

青年大学生阿瑟斯特在旅行中遇到天真纯朴的农村姑娘梅根,与她在苹果树下定情,后又心仪文雅标致的斯妲拉并与她结婚,将梅根抛弃。最终,没有实现自己所憧憬的爱情幸福的梅根殉情而死;一味追求称心爱情的阿瑟斯特也始终伴随着若有所思的烦恼而抱愧终身;赢得了所谓的爱情却只是得到了丈夫躯壳的斯妲拉也只能继续忍受无爱的生活。

一场忧伤的悲剧,两起错位的爱情,三颗失意的心灵,向世世代代读者透露出多少说不尽的意蕴和韵味!

我们品读《苹果树》时,就仿佛于万物复苏的春天中﹑诗意朦胧的田园农庄里﹑芬芳四溢的苹果树下,和文本进行了一场甜蜜醉人﹑回味无穷的相会。

图片源自网络

一、倒叙开头:别出机杼,引人入胜

《苹果树》以男主人公阿瑟斯特在银婚纪念日携妻斯妲拉出游,准备去他们初次相遇的地方圆满地度过这个喜庆的日子开始。

读到此时,读者原以为作者会大书特书男女主人公的美丽以往及其甜美的爱情回忆,不料,到此作者却笔锋一转,书写在中途于一个风景迷人的地方午餐时,阿瑟斯特意识到26年前他曾经来过这,于是他回忆起一段久已埋藏的﹑单纯甜蜜而又令人感怀的往事来。

自此,读者才发现故事的大幕缓缓拉开,首先登台上场并自始至终占据中心位置的却不是读者以为的斯妲拉,而是另一位充满乡野风情天真纯朴美丽迷人的农家姑娘梅根。

沉迷于山清水秀﹑天蓝云白﹑山花烂漫这片醉人乡野风景之中的男主人公大学生兼诗人阿瑟斯特邂逅了梅根:那一派美丽风景的精灵,大自然的女儿。梅根那被山风吹得红彤彤的脸蛋,梅根那由于干农活而粗糙结实的双手,梅根那久居乡村未谙世事的单纯心灵,与那一派山野风景一样地淳朴自然,美丽动人。于是,就像一眼看见那山野风景不能不爱一样,阿瑟斯特也一眼爱上了这位天真未琢,甚至有点野性未驯的美丽的农家姑娘。

但是,这样的爱只是对美好事物的喜爱及赞美,是对纯美的迷醉,具有浓浓的梦幻色彩,因而就在决定与梅根结婚的时刻,他为了筹钱离开了那如梦如幻的农庄到了现实的托尔基镇之后,阿瑟斯特遇到与他同属一个阶层的高雅娴静的少女斯妲拉后便见异思迁,他对梅根的爱终于曲折地发生了位移,转向了斯妲拉并与之结合将梅根抛之脑后,最终导致了梅根的殉情自杀,可悲的是阿瑟斯特在26年后才无意中得知梅根是为他而殉情的真相。

因而,许多时候,一见倾心的爱恋只是一种未知的幸福,片刻的欢愉往往会带来无尽的伤感和惆怅。

以倒叙的手法展开,《苹果树》就像一首令人心碎的爱情绝唱从作者的笔端缓缓流淌而出,触动世世代代读者的心弦。那令人忧伤的结局,是种伤残的美,美得令人心碎,美得令人惊叹。但是故事却溶入生命浓郁香醇的滋味,犹如大自然的清醇气息一样,永不消逝。

图片源自网络

二、伏笔技巧:若隐若现,令人遐思

若隐若现的伏笔技巧在《苹果树》中比比皆是,而且被高尔斯华绥运用的出神入化,令人遐思。

比如,小说以古希腊悲剧大师欧里庇得斯的悲剧巨作《希波吕托斯》里的句子“那苹果树啊,那歌声,那黄金”开始,文中阿瑟斯特的遐想中又提到“那苹果树啊,那歌声,那黄金”。26年后,阿瑟斯特和妻子出游又返回这里时,当妻子问他她的画中还缺点什么时,他在想,缺的是“那苹果树啊,那歌声,那黄金”。时时处处反复出现的这句引言,到底意蕴着什么?高尔斯华绥自始至终没有点明,但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逐步理解到那是男主人公阿瑟斯特自恃非常美好珍重的一种情感。因而,作者用伏笔技巧有意设置的这个“空白”,可以任由读者将其想象成各自心目中种种无法言说的美好。

再比如,小说在叙述夫妻二人准备停车午餐时,作者似是无意中加了一句“她要找一个他们可以停下来午餐的地方,因为阿瑟斯特从来就不管这类事”。看似无意,其实恰恰是高尔斯华绥这位现实主义大师匠心独运之处,正是这次伏笔留下的“空白”使敏感的读者意识到二人的家庭生活并不和谐,也可以据此推测出两人的爱情或许并不像开头预示的那样完美幸福,果然,随着故事的一步步推进,读者最终发现了两起爱情的悲剧。

还有,故事开首时夫妻二人即看到“十字路口,一个自尽者的坟墓”。那一座孤茔,不仅触发了故事中阿瑟斯特的感慨,也引起了读到这里的每一个读者的好奇心:这是谁的坟墓?为什么自尽呢?又是什么缘由被孤零零地埋在十字路口?带着这样的疑问和好奇,读者会不由自主地沉浸于故事之中,迫不及待地想寻求谜底,但是,作者的叙述在这里又出现了“空白”,把这座孤茔放在一旁,转而继续去讲阿瑟斯特的爱情故事了,直至小说的结尾才道出它却正是男主人公回忆起的初恋情人梅根为他殉情溺水身亡之所,令读者唏嘘不已。

而在结尾处知道梅根殉情的真相之后,阿瑟斯特只是若有所思,心绪不宁,读者情不自禁又会考虑:他思索什么?不宁什么?作者在此又一次设置了“空白”,没有明确点出答案,只是提出问题,留给读者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

图片源自网络

三、抒情笔调:诗意朦胧,触发想象

在《苹果树》中,高尔斯华绥写得细腻抒情,哀婉动人,颇具屠格涅夫的风格。事实上,这也是作者一贯的语言风格,他深受屠格涅夫的影响,善于以优美的文字表达深沉细腻的感受。

《苹果树》的笔法细腻﹑逼真﹑生动,无论写景还是状物,均带有浓浓的情感。那些树木花草﹑飞鸟鸣禽﹑山石溪水等等,无不活现主人公的感情色彩,简直让读者分辨不清究竟是大自然美诱发了主人公的感情呢,还是主人公的感情传染了大自然。

其实,这样的一种抒情笔调也是“空白”技巧的呈现,正是在情与景的完美交融中,才会更加触发读者的思绪和想象,从而增强作品的可读性。

在刚刚意识到爱情的朦胧里,心情愉悦的阿瑟斯特眼中的大自然处处有新的发现和欣喜。

“他会如醉如痴地观察一枝迟开的山毛榉那映着湛蓝色天空﹑在阳光下闪闪发光的粉红色花苞,观察为数不多的几棵苏格兰冷杉在强光下透着茶褐色的树干和树枝。或者沼泽地上那些被狂风吹弯了腰的落叶松,在春风吹拂中枝顶那些新生的绿叶显得那么有生气……去抚弄悬钩子粉红色透明的花苞,听杜鹃啼叫﹑啄木鸟欢唱,也许还有一只云雀,从很高的云端送来一串串歌声。”

这里,人物心情的愉悦与景物的自然美交相辉映,映衬出初涉爱河的主人公青春的欢畅和爱情的美好。读者看到此也会不由得心生欢喜,替作品中的人物快乐幸福。

当阿瑟斯特和梅根开始热恋,并相约晚上在大苹果树下定情时,男主人公那愉悦欢快的心情更是可以从字里行间体会到:

“没有风,不过溪水轻柔的汩汩笑声比白天加倍欢腾了……一动不动的黑色树干上那些数不清的轻柔模糊的花朵都被刚爬上来的月亮用魔法点活了。”

溪水那欢腾的汩汩笑声,那被月亮的魔法点亮了的苹果花朵,无一不被高尔斯华绥的那支生花妙笔灌输进人物的心理气息,使景物和人物的脉搏在这种无所不在的抒情笔调中适应合拍。

《苹果树》的文笔流畅,细腻生动,清新隽永,抒情意味极浓。故事中的抒情笔调犹如包孕在有形画面里的无声情感,间或给读者以欣悦,间或给读者以忧悒,令读者虽然是穿行于别人的故事中,却仍然情不自禁地加入自己的感怀,爱其所爱,恨其所很,喜其所喜,悲其所悲。

高尔斯华绥的《苹果树》虽然只是一个简单的爱情悲剧,但在写作过程中作者并没有将其简单化,相反,他用倒叙开头﹑伏笔技巧和抒情笔调等方法处处设置“空白”,为作品填上了不少亮色,更是在简单甚至是单一的情节中营造出了尽可能多的内涵和意蕴。

因而,读过《苹果树》后,读者会恍然觉得每一段文字都散发着淡淡的忧伤,体味到一种说不出的美和说不出的痛,进入到一个令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之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3467.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