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

多元整合,激发逻辑思维的教育活力

发布时间:2024/8/16 13:41:31   
北京中科医院都是假的 https://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7_16268082.htm

激发诗歌教学的教育活力,要敢于突破传统教学的限制。首先要突破学科壁垒,实现学科整合,如前所述中英双语对照,文本与电影、绘画、雕塑等的整合。学科整合能将学生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空间,使他们有机会同时接触到不同领域的内容,形成“一对多”的碰撞与对话,取长补短,更有助于锻炼批判性思维,使专题学习焕发活力。

其次是突破古今中外的边界,实现任务整合,从形象、情感、韵律、节奏等方面探究格律诗和自由诗之间、中国诗歌和外国诗歌之间的共性特征。再次是突破单篇局限,实现单元贯通,整合单篇与群文之间的教学逻辑,以发掘诗歌更广阔的思想内涵的教育活力。

《红烛》一诗篇幅较长,九节之间的逻辑关系要梳理清楚。教师可以让学生为每一节拟一个小标题。如第一节“红烛的颜色”、“这样红的烛”表现火热鲜红的赤子之心。第二节“红烛的迷茫”,我从何而来?为何要燃烧自己、毁灭自己?诗人内心有许多的矛盾冲突。

第三节“红烛的坚定”,燃烧自己发出光热,原是我天然的使命和本来的职责。第四节“红烛的责任”,燃烧自己,烧毁世人的空想和禁锢思想的牢笼,拯救所有被囚禁的灵魂。

第五、六节“红烛的困顿”,红烛受到多方“残风”的影响,为不能稳定地最快地实现自己的责任而着急、伤心、流泪。第七节“红烛的理想”,用自己的身躯去孕育新世界的花朵,结成理想社会“快乐的果实”。第八、九节“红烛的精神”,毁灭自己,照亮世界。

以上是单首诗歌的逻辑思维,那么本单元五首诗歌之间有什么逻辑联系?作为统编教材的起始单元、文学阅读与写作的起始任务群,这五首诗歌按什么逻辑排序?第一首诗“同学少年”“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展现了一代伟人的形象,他引领时代更替,改写历史进程。

第二首诗“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洪涛”,代表科学与人文巨子,他促进科技人文进步,推动社会文明发展。第三首诗“红烛”,代表开创新世界的仁人志士,他为社会的公平正义无私奉献、舍生取义。第四首诗那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代表追求理想信念的普通凡人,无数个他们为社会的进步发展默默付出。

第五首诗里“鄙弃尘俗”的云雀代表平凡却不甘于平庸、超凡脱俗、追求崇高的雅人。伟人、巨人、仁人、凡人、雅人,五首诗歌分别代表着各种不同的人群,无论平凡还是伟大,每一种青春都能催人奋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733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