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雀 >> 云雀的习性 >> 一片百草,无限童心可爱的鲁迅
从前不识文中意,如今略知已中年。
每每读到这段话都会忍不住笑。
原以为鲁迅先生是一个非常严肃,不苟言笑的人。
没想到读到这段话,才发现鲁迅是一个非常可爱,极其有意思的人。
这段话,出自《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
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这幅画,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整体形象生动。
给我们展现立体的百草园的全景图。
碧绿的菜畦,是讲蔬菜鲜绿;光滑的石井栏,
让我想到是不是因为鲁迅小时候经常会去那边攀爬,
或者说有人专门来这儿劳作,所以是光滑的。
高大的皂荚树,对于孩子来讲,抬头望到如此高大的树,他的第一印象一定是:
哇!好高呀,好像要捅破天的感觉。
碧绿的菜畦,有颜色;光滑的石井栏,这是触感;
高大的皂荚树,这是外形;紫红的桑葚呢,也是颜色;
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换成听觉方面的了。
有声有色。
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这是姿态;
动作轻捷的叫天子,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是动态的描写。
简简单单几句话,有声有色,有静有动。
呈现给我们非常立体的、生动的、鲜活的百草园的样子。
接下来,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你也许会想,泥墙根一带有什么乐趣呢?
但是,童年鲁迅的眼里,这儿的的确确充满了无限的趣味。
读到这里,我要忍不住要笑了。
尤其是接下来这几句话:油蛉在这里低唱。
只说是拟人,这就不够!
为什么?
我们看过他的《社戏》,读过他的《故乡》的朋友,都应该知道,
在鲁迅先生的童年,他玩伴很少,所以当他来到这里,他不自觉地把油蛉当作歌唱家了。
是不是要用拟人,他可能并没有想过。
蟋蟀们在这里弹琴,同样的,他听着蟋蟀的叫声,也觉得太美妙,像一曲动听的歌。
这些都是陪伴童年鲁迅的艺术家。
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
小时候,不知天高地厚,也不知道蜈蚣和斑蝥会不会蜇人。
童年鲁迅翻开来的时候,见到蜈蚣和斑蝥,只是觉得非常好奇、非常新鲜。
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这一句,我又忍不住要笑。
真是把一个小朋友的天真活泼,以及完完全全地投入到自己的世界里面去的痴迷状态,淋漓尽致地写出来了。
大人可能会觉得,哎呀,这个虫子会不会咬人?有没有毒?
有这方面的顾虑。
但是孩子不一样,他会用手指去碰一下;
然后听到“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
那个场面,如果你愿意去想象一下,是非常有意思的。
何首乌的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
他观察非常仔细。
何首乌的根很臃肿,胖胖的感觉。
木莲呢,它的果实有特色的,像莲蓬一样。
他抓住了两种事物各自的特点。
在他眼里,这些东西,都是非常新奇有趣的。
有人说,何首乌的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
哈哈,也不知道鲁迅先生小时候是听了谁讲,然后,他决定干这样一件大事。
啥?
于是我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牵连不断”这个词,用得非常传神,把一个孩子在做这件事情时,那种劲头,
坚持不懈的劲头,也可以说是不撞南墙不死心的劲头,给传达出来了。
孩子就是这样,他觉得我没有找到人形的,我非要找到不可!
于是牵连不断地,一而再再而三地去拔这个何首乌的根。
也因此弄坏了泥墙。
哈哈!
此处再一次忍不住要笑。
小朋友玩起来,的确是不顾周围的任何事物。
他会忘乎所以,他只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面。
至少,我孩提时也这样。
所以把泥墙弄坏了,很常见的。
我估计鲁迅小时候可能会因此被大人指责,但他可能不放在心上。
我从来没有见过一块根像人一样的。
哈哈,童年鲁迅可能也想过,自己吃了以后可以成仙,也有过摆脱肉身束缚的一种念头。
非常有趣!
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覆盆子,我小时候也吃过。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
这里的描写,非常准确,不但把颜色写出来,形状也点出来了。
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它的颜色,看上去特别鲜艳,味道酸酸甜甜,非常可口,所以比桑葚要好得远。
这在孩子的心中,此话不假。
窃以为,这段话表面上是写百草园的景物,事实把一个童年鲁迅天真活泼,无拘无束的样子给抖露出来了。
一个院子,一段童年。
一片百草,无限童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