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

父爱如山啊,儿子给自家的牛起名念父,

发布时间:2023/9/17 17:47:00   
这是一个让很多人感动得热泪盈眶的故事。刚刚下过一场小雨,地里有了湿气,板结的土壤活泛了,正是翻地备耕的好时机。有耕牛的人家牵牛下地,扶住犁尾,鞭子一甩,一块地半个时辰就犁完了。黄牯叔家里穷没有耕牛,翻地就靠他和老婆云雀嫂两人起早摸黑一锄头一锄头地挖。一天做下来腰酸背痛精疲力尽,躺下就不想起来。可是季节不等人,农时误不得,哪怕累得再狠,第二天还得一大早起来干活。他们的儿子之所以取名地生,就是因为云雀嫂在地里翻地时生下的。地生14岁时能扶得住犁尾了。等地里有了湿气后,地生后面扶犁,黄牯叔和云雀嫂在前面像纤夫那样用力地拉,尽管无论使多大的力气也赶不上牛快,但效率还是远远比一锄头一锄头地挖强多了。犁了一会儿后,地生扶累了就一起歇会儿,有时地生就会自言自语地说,我们要是也有一头耕牛就好了。黄牯叔听了这话心里酸酸的,觉得自己愧对儿子,有钱人家的儿子在地生这么大时,还在到处掏鸟窝逮蜻蜓,而自己的儿子却……黄牯叔的眼眶湿润了,云雀嫂也跟着长长地叹了一口气。每次耕完地后,望着新翻的土地,闻着新鲜的泥土气息,黄牯叔和云雀嫂还是露出了笑容。一家人就这样平平安安地过着辛苦、贫穷、快乐的日子。转眼间地生长大成人到了找媳妇的年龄了。黄牯叔到处托人说媒想给儿子定一门亲事,可是连说了好几家,女方都放出话来说,他家要有一头耕牛就好了,谁也不想让自己的女儿一嫁过去就当牛做马拉犁耕地。黄牯叔家里穷,根本不可能有钱买牛,黄牯叔知道儿子的年龄越往后拖,找媳妇就越困难,黄牯叔寝食难安。黄牯叔想啊想啊,终于有了办法。那天,黄牯叔出门了一趟后回来说,他找到了一个打长工的地方,人家答应马上送给他家一头牛,条件是黄牯叔要帮人家打10年的长工才能回家。云雀嫂和地生坚决不同意这么做,地生说,爸爸,我宁愿打一辈子光棍,也不愿你离开我们。但黄牯叔还是没有改变决定,当天夜里黄牯叔就偷偷地走了。第二天早上,地生起床后没有见到爸爸,却发现在自家柴屋里拴着一头牛。地生马上跑出门去要找回爸爸,却被妈妈云雀嫂追了回来。云雀嫂知道黄牯叔的脾性,他决定了的事是不会改变的。地生含着眼泪给牛取了个名字:念父。寓意为看到牛就会想念父亲。别看念父并不强壮,但犁地翻耕可是一把好手。念父很通人性,不用扬鞭它就会奋力前行。遇到转弯抹角地生还不会熟练地操作时,念父会自己知道怎么走。地生很珍爱念父,有空就从田野里割来青草喂养,在地生和云雀嫂心目中念父成了家中的一员。有了牛就有了媳妇。地生终于将新娘迎娶进了家门。地生结婚的那天忙晕了头,忘了给念父加草料,念父饿了整整一天一夜。第二天地生记起了到牛栏里送草时,念父摇头抖尾还兴奋地扬蹄,牛眼里似乎有泪光闪烁。地生一下又想起了父亲,掐指算算父亲已走了一年多了,他盼望父亲早点回来,一家人团团圆圆地过日子。地生和媳妇男耕女织,母亲在家料理家务,念父在山坡上自由自在地吃草,一家人和和美美让村里人羡慕。第二年,媳妇给地生下了一个胖儿子。地生笑了,云雀嫂笑了,念父的眼里也含着笑意。快乐的日子总是过得很快,转眼到了黄牯叔离家的第10个年头了。地生的儿子已经8岁了。有时地生的儿子会问地生,人家都有爷爷,我怎么没爷爷啊?别急,爷爷马上就回的。一家人就都盼望着黄牯叔10年长工满期回家共享天伦之乐。地生的儿子更是天天念叨着爷爷。可是天有不测风云,地生的儿子却病了,而且病得很严重。一家人快急疯了,找了好几个医生,都说无药可救。最后还是观音庙的主持说,这孩子命里有此一劫,治好的办法很容易,吃一颗牛头上有白梅花的老牛的心就会很快痊愈。当天地生拜求乡邻们帮助寻找,可是找遍了十里八乡,也没找到这样的牛。第二天念父拱开牛栏,低下头来到了地生面前,地生惊奇地发现念父的头上就有一朵很小的梅花,地生心里一阵轻松,这是他以前从没发现过的。很快地生的心里又沉重起来,想想念父这10年来含辛茹苦地风里来雨里去的劳作,要他杀掉念父取心,他还真下不了手呢。地生在用衣袖抹眼泪。这时,地生听见了一个声音在说话:把我的心拿出吧,我的儿子!地生一愣,马上反应过来了,父亲,是我的父亲回了!地生四处一望,可周围又没有人。这时那个声音又响起了:儿子,别找了,念父就是你的父亲我变的。原来是眼前的老牛念父在说话。地生惊喜地跑去叫来了母亲。这时,念父说,别怕,我都告诉你们吧,那年我不是去打长工,而是去庙里求观音把我变成一头牛。本来今年可以变回人的,但为了我孙子的病,我不再变回了,把我的心拿去吧!不,不,爸爸……地生上前抱住牛头热泪飞扬。老头子,你……云雀嫂抱住牛脖泪流满面。念父把头从地生和云雀嫂的怀里挣脱出来,望着家的方向前蹄着地跪了下去,然后迅速地站了起来,向前跑去,一头撞在了路边那巨大的石磙上……地生和云雀嫂跪在老牛面前失声痛哭……父爱如山,父爱真是太伟大了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73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