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

2020牢牢守住令你sorich的事,我

发布时间:2025/5/2 10:50:33   
白癜风医疗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此间的少年》在网络上连载的时候我才六七岁。在那十年之后,我才在网上无意间读到这部小说。中间的这10年,它再版5次共上百万册,年还有北大学子将其拍成多分钟的电影,后来还成立了《此间》杂志社。因其文采,因其含蓄、细腻真诚的文风我重读了好多回,但很奇怪,我从来没有好奇过江南本人是谁。其一可能是因为那时候我一直认为江南应该是个隐于市的才子,《此间的少年》是他披着网络马甲纪念青春的真诚之作,现实中可能做着毫无相关的事情;其二可能是因为我看了北大学生拍摄的那部很民间的《此间的少年》,画风是这样的,有点不想去搜索现实让自己对小说的想象幻灭吧。(其实现在看来拍的挺好的,粗糙而真实,这就是大部分人的大学生活,没有那么多光鲜亮丽。共情,就是它影响如此广泛的原因吧)再次留意到“江南”这个名字,已经是年九州缥缈录开播的时候了,我微博搜了一下才发现,这个江南就是《此间的少年》的那个江南,他还创作了很多其他题材的作品,甚至在年以万版税登上第十届作家富豪榜榜首。此外我也看到了年江南因已商业出版的《此间的少年》中的金庸“同人”因素未获授权而被金庸起诉的报道。我看了一系列的新闻,这个案例是个很好的法律科普。(感兴趣的可以找来看一下)(下图是当时江南的道歉声明)我对武侠不是很感冒,《此间的少年》最吸引我的地方是它非常普通而真实。海明威说,人没办法同时拥有青春和对青春的感受。所有爱《此间的少年》的人,可能都和当时写这本书的那个江南一样,站在了青春的尾巴上或者已经离它甚远。我看书或者看电影看话剧,一直有一种奇怪的能力,有一些句子只看过一眼,听过一遍,就完全记下来,并且能够一直在脑中反复想起来。也算是一种与作品之间的缘分吧。比如《此间的少年》中就有这些语句一直在我脑子里:“青春并不神圣,也绝不永恒,但它对我们每个人都很重要,因为它自由广大,因为它去而不回。”“没有人希望被关在笼子里——问题是,给你一片没有边际的天空,你是不是真的敢要?”哦哦,还有“寂寞如雪”“劈面相逢”“绮念”这三个词,我也一直记着。尤其“寂寞如雪”这个词我曾经甚至认为这是江南创造的词汇。(百度了一下应该不是)读了作品十年之久才真正知道作者是何人,也是一种浪漫吧。网上很多老粉说很多江南变油腻变功利什么的,再也写不出《此间的少年》这样的书。我倒不执着于此,毕竟我们大部分人可能最终都不再“少年”。好了,可算把7月的flag摘了。有点水,那我延展一下吧。昨天有师妹让我分享书单,其实。。我的世界里并没有这个东西。不过趁机从脑子里想得起来的书里列出一些来,同步在这里分享一下:(排名不分先后)1.《李敖自传》:李敖80岁时自己写的一些往事,零零散散,大部分比较短,适合碎片化阅读,书比较厚,多页慢慢读。内容不一定每个人都喜欢,喜欢李敖的可以看。2.《那不勒斯四部曲》,讲两个一起长大的女孩互相影响而又截然不同的一生,讲女孩子之间微妙的友谊,主题吸引的我。分为四部,算鸿篇巨作型的外国小说,个人觉得第一本好看,后面有点冗长看不下去,会尝试再看看。3.李诞《冷场》《笑场》两本都很不错,看完觉得他挺有才华的。算短篇小说集?大部分文章篇幅不算很长,也适合碎片化阅读。4.《房思琪的初恋乐园》,一个悲伤的故事,但是文采非常非常好,这等才华真令人惋惜5.《闪电式扩张》linkedIn创始人ReidHoffman的书,属于商业类的书吧?其实我是因为陆奇推荐才看的哈哈,还没看完但案例很不错6.《薛兆丰经济学讲义》,看过奇葩说,喜欢薛兆丰讲经济学的表达方式的,不用多说,看。7.《爆款文案》,以前不看这种“工具书”,不过现在愿意开放性地去看下人家的思维,也能有一些启发。8.《人间卧底》马良,自传,摄影师的成长与梦幻,文笔浪漫。大学时读的书,现在还能常常想起。9.《红鲤鱼与绿鲤鱼与驴》榛生,曾经纸媒还很好的时候,她是中国期刊界的短篇女王,出版过很多书,以爱情故事为主,风格明显。好像红鲤鱼之后就没有新作了?之前的《巴旦木醉了》,《猫饭》,《倾慕》也都不错。10.《菊次郎与佐纪》北野武自传式的一本书,主要讲自己父母的。我看完《菊次郎的夏天》后买的这本书,算是写亲情类里面比较另类的吧,哈哈,北野武很可爱。11.《云雀叫了一整天》木心的诗集,不用多说12.《悲观主义的花朵》廖一梅,女神,由她开始看孟京辉的话剧,小说跟话剧《恋爱的犀牛》一样值得看13.《阿尼玛》痞子蔡,台湾的网络作家,喜欢九把刀风格应该会喜欢痞子蔡,准备下手他的新书。14.《这些年,二哥哥很想你》九把刀,比起最有名的《那些年》,我其实最喜欢这一本,也算是自传体吧,讲了除了沈佳宜以外的九把刀的成长故事,有童年,狗,女孩,写作,家人......我以前因为这本书很喜欢九把刀,觉得他是一个有血有肉,很热血很幽默也很有才华的人。不过后来他的那个负面新闻之后,好像没什么作品了。15.《LA流浪记》蔡康永早期的书,这本书我很喜欢,有些内容忘记了,但是看到蔡康永我就想到这本书,讲的是少年时他去la求学的故事,文字间有灵气,反正后来那些所谓畅销书我真的不予置评,第一本的说话之道我看完真的想骂人,不过如果他再出小说我应该会买。16.《圆舞》亦舒,人物塑造非常精致,动人,七八年前读的,现在都还记得这本书带给我的丰富的感觉。这就是亦舒的魔力。17.《顾城哲思录》,谜一样的顾城。/大部分是之前看的书,先列一部分,之后再更新。emm。。其实我很想做一件事,名字还没想好,“什么什么传书”之类的吧,把我手上看过的纸质书寄给想看的人,接受我的传书的人要在上面留言,再传给下一个想看的人。最后书流浪完回到我手里,我就可以看留言!!(就是一个骗别人写信给我看的活动哈哈哈!!然而我有预感很难传哈哈)最后说说这里,有做新媒体的朋友问我,问AnotherMaybe的定位是什么,策略如何。我没有恶意,但是这样的思维有点草木皆兵啊。这里是我的个人博客,雨中咖啡厅,云端书房。。后花园式的,非常个人的场域。我付出的时间、精力,远远超过她说的做一个号能带给我的回报。这就是条巨型朋友圈。我会发给希望ta看的人看,也许会有陌生人因此结缘,但我实际上不是很在乎有没有很多陌生人看到。关于写东西这件事,我在很小的时候,曾经很在乎自己有没有才华,很在乎自己能不能写作。我的恩师告诉我:到生活里去,你经历的太少。以后会写好的。我到现在才稍微懂了,到生活里去。写作或者任何创作,不能只靠想象力。到生活里去。不要去纠结自己有没有才华。每个人看到的世界都是不一样的,要相信自己觉得美的东西。有小我几岁的朋友问我,关于培养自信的问题。其实在我有限的生命经验里,我目前认为:有些问题,是时间的问题。没办法催熟。比如我小时候真的有过出书的梦想,但是那时候不敢说出来。一方面觉得自己做不到,一方面担心别人嘲笑。在很多年很多年后,我不仅不羞于讲出来。甚至敢发一条朋友圈,大大方方说,将来有钱自费出一本书不在于我现在就能做到了或者我已经放弃了,而是我已经能够明白“藐视”的战术了。我是说,我终于想明白我小时候想的那种出书,背后真正代表的是什么。我去做背后的那件事,而不执著于表面的出书的这个最终的动作。抵达它的路径有无数种。如果我只想完成这个动作,那有钱就可以了。而真正意义上的创作,不是。真正的自信也是,它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动作。不忘初心,也享受成长吧。/前阵子看《只有芸知道》徐帆扮演的林太说:“人还是要有爱好,这样心里不会空。”新年伊始,希望大家都能做喜欢的事。希望我能牢牢守住我喜欢的事,只有这样,才能让我sorich.感谢阅读。再次,新年快乐。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9183.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