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

斯是陋室,亦是雅舍心所安处是吾

发布时间:2023/4/3 19:44:57   

少女时代,第一次从语文老师口中得知梁实秋先生的《雅舍小品》,总会莫名其妙地想起刘禹锡的《陋室铭》,一直固执地认为两者虽穿越千年的时空却有异曲同工之妙。

刘禹锡通过为陋室作铭,抒发自己高洁的志向,梁先生于雅舍抒写人生百态,感怀世事万象,亦是于苦闷中寻求豁达。“斯是陋室,惟吾德馨”一直铭记心间,既可自嘲,亦可安慰他人,一举两得。多年以后,再读梁先生的文章,却是另一番感悟。

也许,雅舍已不再是一个具体的物象,而是能够让人心旷神怡、怡然自得的心灵之家,于人潮拥挤、纷繁世事中,安放我们的心灵,安放我们的人生。

《雅舍小品》创作于年至年,时值抗日战争爆发不久,文学被赋予担负民族救亡的伟大使命,于这样的大环境下能泰然自若地写出无关时局的“闲散”文章需要忍受怎样的唾沫与鄙视可想而知。于梁先生而言,处于当时特殊的大动荡环境,大抵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他不像鲁迅先生,以笔为枪,揭露黑暗,针砭时弊,所以一直与鲁迅等左翼作家笔争不断,甚至曾被鲁迅先生斥为“丧家的资本家的走狗”,也被毛泽东定为“为资产阶级文学服务的代表人物”。作为英美留学生派,他的自由民主思想又不被国民党政府所认可,所以左右为难,苦闷之情大概也只能通过文学作品来排遣。

白居易说“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大概中国的文学作品从诞生之日起就被赋予了忧国忧民,拯救天下苍生的伟大使命,谁脱离这个条框便是不高尚、不道德,就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作家。而我固执地认为,文学作品是没有阶级的,也不是非要针砭时弊才算崇高、伟大的作品。

《雅舍小品》于战争年代大概已被归为异类,但它又何尝不是一股清流呢?文学作品本就该包罗万象,兼容并蓄,百花齐放。时至今日,品味雅舍,亦是别有一番风味。

我常常无端臆测,在那些风雨如晦的日子里,与世无争的梁先生蜗居雅舍,浅斟酌饮,听风观雨,读书写字,超然独立,把那段清苦难捱的日子写出了别样的韵味和雅致,于是有了这本《雅舍小品》。

一、取材的平凡之美,于细微处见智慧

一粒沙里见世界,半瓣花上说人情。

罗丹也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

我们总是抱怨生活枯燥乏味,没有惊天动地的大事件可以记载,没有一波三折的故事可以记录,没有缠绵悱恻的感情可以描述……常常搜肠刮肚寻觅写作题材,却似乎无处下手。《雅舍小品》或许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梁先生主张散文应该“崇真实,尚个性,贵简单”,在《雅舍小品》中,他回避重大题材和实事热点问题,很少撷取时代惊涛骇浪中的一朵,而是力图将文学与政治分开,专注于日常生活的体察与玩味,着眼于人性的剖析和精神的愉悦,潜心营造闲适幽默的境界,创设清新简洁的小情调,寻求淡然智慧的小理趣。于男女老少、衣食住行、喜怒哀乐、家长里短中,于人生百态和社会万象中信手拈来素材,以淡然的态度与平和的心境把琐碎的生活当作艺术品精雕细刻,于生活细微处探寻人生的智慧,折射出生命的精彩和光辉。

品读《女人》、《男人》、《老年》、《衣裳》、《信》等文章,便不难发现《雅舍小品》多是从日常微小生活中信手拈来的普通现象,这些我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现象,在梁先生的笔下却有着不一样的感受和体会。

提及老年,见仁见智。悲观的句子如“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总会不自觉地浮现于脑海,充满豪情壮志的诗句如曹操的“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总能令人心潮澎湃。

在《老年》一文中,梁先生用一种比喻的方式,表达自己对待年老的超然心态:人生如游山。年轻的男男女女携着手儿陟彼高冈,沿途有无限的赏心乐事,兴会淋漓,也可能遇到一些挫沮,歧路彷徨,不过等到日云暮矣,互相扶持着走下山冈,却正别有一番情趣。

这段话倒和康德的言论有异曲同工之意,康德说:老年时像青年一样高高兴兴吧!青年,好比百灵鸟,有它的晨歌;老年,好比夜莺,应该有他的夜曲。

以随遇而安的心态审视社会万象,以顺其自然的心态接受人生变化,这种超然的心态亦是让人赞赏。

梁先生说:人性是普遍的永久的,不因时代环境的改变而改变,所以各个时代的深度的优秀作品永远有知音欣赏。他的作品,从细微处入手,娓娓道来,体味世情,彰显人性,所以经久不衰。曾经凡是有华人的地方,就有梁实秋的《雅舍小品》,创下了中国现代散文作品最高的发行记录。

二、文字简洁凝练,独特的文笔之美

梁先生的散文,追求绚烂至极趋于平淡的境界,美在简洁,美在适当,不拘于格律,但又读起来朗朗上口。整体风格清新高雅而又充满生活况味。

“雅舍”最宜月夜———地势较高,得月较先。看山头吐月,红盘乍涌,一霎间,清光四射,天空皎洁,四野无声,微闻犬吠,坐客无不悄然!舍前有两株梨树,等到月升中天,清光从树间筛洒而下,地上阴影斑斓,此时尤为幽绝。直到兴阑人散,归房就寝,月光仍然逼进窗来,助我凄凉。细雨蒙蒙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

读这段关于月夜的描绘,仿佛置身于雅舍唯美的画面之中,感受着雅舍不同时间、不同氛围中的情调,充满诗情画意,让人浮想联翩。于彼时生活在战乱时期的人而言,读此文可以让心灵暂得栖息之所。于今人而言,疲惫于职场、生活等种种压力,于夜深人静之时信手翻阅,亦可抚慰焦灼烦躁的心。

梁先生的散文亲切温润,除了文字简洁优美,亦别具生活况味。

他这样写雨:“蒙蒙细雨之际,‘雅舍’亦复有趣。推窗展望,俨然米氏章法。若云若雾,一片弥漫。但若大雨滂沱,我就又惶悚不安了,屋顶湿印到处都有,起初如碗大,俄而扩大如盆,继而滴水乃不绝,终乃屋顶灰泥突然崩溃,如奇葩初绽,砉然一声而泥水下注,此刻满室狼藉,抢救无及。”

于淡然宁静之中对清苦轻描淡写,让人有种即便大雨倾屋,依然充满情趣的错觉。

很多人认识梁先生大概源于这句至情至性的话语:“你走,我不送你,你来,无论多大风多大雨,我要去接你。”

平实无华的文字,却饱含了让人痛彻心扉的人生哲理。

三、闲适幽默的语调中,蕴含旷达的人生态度

冰心曾这样评价梁实秋:“一个人应当像一朵花,不论男人或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三者缺一,便不能做人家的一个好朋友。我的朋友之中,男人中只有实秋最像一朵花。”

冰心眼中,梁实秋集才、情、趣于一身。这样的男子,温文尔雅,他的文章亦是读着让人舒服至极。

殷实的家境,加之西方贵族文化的熏陶,梁先生仿佛不食人间烟火,总是超然在人间疾苦之上,他总是以绅士的姿态俯瞰人生,既认真执着于人生又洒脱豁达于人生之外。

走进《雅舍小品》,在作者轻松与闲适的描述中,我们能够真切体会到作者谐趣横生、风雅幽默的写作风格。

梁先生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大千世界的人生百态图,他总是用一种随遇而安的心态来审视社会百态,人情世相,又以一种幽默,闲适的心态冷静的审视玩味平常稀松之事,并不指手画脚,但总能搔到生活的痒处,妙语连珠,娓娓道来。他的幽默也会有讽刺的意味,但又不尖酸刻薄,透露着温和的善意,还能使读者获得丰富的启迪。

他讽刺溺爱孩子的现象:“我一向不信孩子是未来世界的主人翁,因为我亲见孩子到处在做现在的主人翁。”他点破寒暄握手的秘密:“如果你和他很有交情,久别重逢,情不自禁,你的关节虽然痛些,我相信你会原谅他的。不过通常握手用力最大者,往往交情最浅。”对于旧式结婚典礼的繁文缛节,他说:“假如人生本来像戏,结婚典礼便似‘戏中戏’,越隆重则越像。”

令人忍俊不禁,却又深觉言之有理。于闲适幽默的语调中,蕴含旷达的人生态度,读完心胸似乎也开阔了。

在梁先生的笔下,简陋之居所、悲悯之境遇、烦琐之日常,亦能挖掘出独特的幽默和雅兴。可谓任尔简陋清寒,我自优雅淡然,陋室亦是雅舍。

四、旁征博引而又不牵强附会,书卷之气跃然纸上

梁先生博古通今的学识,中西合璧的背景,让他的散文对中外文化史上的逸闻趣事、典故历史、名言俚语等旁征博引,信手拈来,融会贯通,运用得恰到好处。

《鸟》中化用庄子《逍遥游》中“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一句,写出了笼子里的鸟的无可奈何。又以济慈的“夜莺”和雪莱的“云雀”论证自己的观点,“我想济慈的‘夜莺’、雪莱的‘云雀’,还不都是诗人自我的幻想,与鸟何干”,学者式的幽默令人忍俊不禁。哈代的作品中,鸟是经常用到的意象,鸟既是愉悦人类心灵的精灵,也是人类慰藉的化身,亦是人类苦难的一个缩影。梁先生征引哈代作品中的诗句“鸟!你连这一个快乐的夜晚都不给我!”引出自己类似的生活经验,与段首“鸟并不永久地给人喜悦,有时也给人悲苦”相呼应。

《中年》首段引用白居易《悲歌》中“耳畔频闻故人死,眼前唯觉少年多”一句,指出这是一般人中年的写照。后面文中风趣地调侃男子女士人到中年的生理变化以及为了掩盖这种变化所作的努力,写道中年女子在上妆之前下妆之后容易令人想起《聊斋志异》中的《画皮》;后面引用《水浒传》中“人生三十未娶,不应再娶;四十未仕,不应再仕”和西谚“人的生活在四十才开始”互相对比,从而得出自己的结论:中年的妙趣,在于相当地认识人生,认识自己,从而做出自己所能做的事,享受自己所能享受的生活。

千字左右的散文,几乎每一篇都旁征博引,让人喟叹作者博古通今的知识底蕴和凝练简洁的文字功底,自叹才学疏浅,望尘莫及。

苏轼有言: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曹丕又曰:人生如寄,多忧何为?

即便寄居雅舍,梁先生也是随遇而安,或许已经把雅舍视为心灵的安居之地,让作者在战争年代寻找到一份温暖和依靠。

如今,再读雅舍,已不囿于文字,在内心深处已筑起了一座简单又清丽的雅舍,于心烦意乱之时,于困顿窘迫之境,于百无聊赖之地,安放自己的灵魂,宛如回到令人宁静又舒坦的心灵家园。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tp/399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