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雀 >> 云雀的天敌 >> 守住我们的文学魂读朝花夕拾有感
不知是做教师的缘故还是什么,总有一种对好书、对艺术和思想奔走相告快快分享的冲动,所以“宅家共读”今天继续!
我们今天读散文集《朝花夕拾》,这是现代文学家鲁迅童年时光的回忆录,原名《旧事重提》,编者很文学地评价此书“记忆凝结成的文字,字句中都流淌着情感的汁液。童年韶光的快乐与压抑,对人性美好的向往和袒露,构筑起鲁迅最真实的心灵风景。生命因回忆而鲜活。那些拾起而再也不愿丢下的旧事,慰藉了精神,温暖了心灵。”
简单来说《朝花夕拾》就是一个经历了人生酸苦的成人回忆少年时光的文字集,关键是鲁迅先生写得相当真实,他用文字怀念自己生命遇到的人:世俗而善良的保姆阿长、对他关爱有加的师长藤野先生、命运坎坷的朋友范爱农、猥琐自私病态的衍太太等等,他用文字留下自己生命中发生的事:小时候读过现在却觉得荒唐而虚伪——《二十四孝图》;小时候去看玩耍之前,被父亲要求学习,以至于最后去玩儿了都没有觉得多么快乐——《五猖会》;离开家去读小学,感叹旧时光逝去,但在小学的日子似乎也并不是完全乏味的,也有好多值得“朝花夕拾”细细品味——《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去外地读书,去日本念大学,却发现大学学习并不怎么对自己的胃口——(《琐记》……总之,如果静下心来细读《朝花夕拾》,不难发现一个鲜活可爱甚至活色生香的鲁迅先生,说真的,我这几天读此书几读落泪,感动于鲁迅先生的简练、真挚与深沉。
统编语文六年级上学期最后一个单元是“走近鲁迅”,我们知道了鲁迅那些响亮的名号——革命家、文学家、思想家,知道了跟着闰土小哥哥看瓜刺猹、雪地捕鸟的各种好玩儿,知道了多少人写诗写文赞颂他,也知道了他的课后题理解是考试重点,比如那句“四角的天空”是说少年们生活的乏味,“四周黑洞洞的”是说旧社会的黑暗,他“鼻子碰扁了”也不屈服。学这个单元老师还让写小诗进一步走近鲁迅,展开探究学习为深学鲁迅做铺垫,中学课本中是要与鲁迅多次文字见面的。
由课本拓展出来,鲁迅在语文书之外受到的重视当然更多。年1月9日,毛泽东在陕甘宁边区文化协会第一次代表大会上作了题为《新民主主义政治和新民主主义文化》的讲演,其中集中表明了毛泽东和我党对鲁迅的高度评价,毛泽东说:“在我党领导的文化新军中,鲁迅,就是这个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而且是伟大的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鲁迅是在文化战线上,代表全民族的大多数,向着敌人冲锋陷阵的最正确、最勇敢、最坚决、最忠实、最热忱的空前的民族英雄。”建立新中国之后,毛泽东在讲话中常常称“马、恩、列、斯、鲁”,把鲁迅和以往的马列主义大家并列在一起。年毛泽东在接见武汉地区党政军领导人时说:“我劝同志们看鲁迅的杂文。鲁迅是中国的第一个圣人,中国第一个圣人不是孔子,也不是我,我是圣人的学生。”直到毛泽东的晚年,因为眼睛不好,身边工作人员还特地为他排印了鲁迅著作大字号的单行本,而他平时练习书法也常常是以鲁迅诗歌为素材的。
都说文人相轻,但文学创作实在是一项艰苦的劳动,杰出的写作者最终都会愈发谦卑谨慎,懂得心中的高山仰止和手中的永远扎实,一定会体验到什么是力耕不欺,而鲁迅之所以受到长久的敬仰,首先是他的著作等身和文字中闪耀的人格光辉。余秋雨对鲁迅是推崇备至的,茅盾文学奖获得者、原山东作协主席张炜也对鲁迅爱之切、敬之深,他评价鲁迅“诚然,今天我们看鲁迅,他的思维不乏偏激,然而鲁迅的深刻、理性却永不过时,他的人格、理想、战斗方法,在中国文坛可谓几百年难得一见,即便教材和选读中没有鲁迅,这一课也绝不该漏掉。作品乃至事业的最终竞争,仍要归结到人格层面,而即便用‘生物全息学’分析鲁迅,也绝对经得起推敲。”我们读者从《朝花夕拾》读到鲁迅先生对生命的感动,读到鲁迅先生精神上的自尊、个性上的逼人,这本书从语言到思想都可谓不同凡响。
再来个不太公允不太恰当的例子,我们如果细细读了鲁迅《祝福》,再看余华《活着》(豆瓣评分9.4),明显会觉得余华比起鲁迅真的是有差距,一个几千字的故事非得写成几十万字,累,让人读着累!但余华的《活着》读起来还是流畅的,比鲁迅的文字容易读,毕竟鲁迅是年出生的上个世纪的强人,鲁迅的文字流淌到今天,已经成了精华闪耀的源泉级别经典级别的了。
写到这里忽然感觉自己像个书商,怎么这样一味大力推这本书,好像非得让大家即刻捧读起来才算痛快,实际上这还没有表达出我对鲁迅先生敬仰的万分之一,年4月参观潍坊博物馆举办的《致敬大师·北京鲁迅博物馆藏现代美术大师作品展》,让我领略到鲁迅先生作为现代美术大师的艺术魅力,原来他不仅仅是文学巨匠,他是文化巨人,在小说、散文、杂文、木刻、现代诗、旧体诗、名著翻译、古籍校勘和现代学术等多个领域都有巨大的贡献。
打住,不说了,赶快打开书好好读喽,我们是“宅家共读”小伙伴,我们要做的是一起读好书,来吧,一起读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先生的文字。
字里行间
鲁迅先生这样写“百草园”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嵴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象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长的草里是不去的,因为相传这园里有一条很大的赤练蛇。
2.鲁迅先生这样写“背书”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3.鲁迅先生这样写“父亲的病“
中西的思想确乎有一点不同。听说中国的孝子们,一到将要“罪孽深重祸延父母”的时候,就买几斤人参,煎汤灌下去,希望父母多喘几天气,即使半天也好。我的一位教医学的先生却教给我医生的职务道:可医的应该给他医治,不可医的应该给他死得没有痛苦。——但这先生自然是西医。
父亲的喘气颇长久,连我也听得很吃力,然而谁也不能帮助他。我有时竟至于电光一闪似的想道:“还是快一点喘完了罢……。”立刻觉得这思想就不该,就是犯了罪;但同时又觉得这思想实在是正当的,我很爱我的父亲。便是现在,也还是这样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