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雀 >> 云雀生活环境 >> 朝花夕拾知识点大合集
《朝花夕拾》
小引:
曾经屡次忆起儿时在故乡所吃的蔬果:菱角、罗汉豆、茭白、香瓜......凡这些,都是极其鲜美可口的;都曾是使我思乡的蛊惑。后来,我在久别之后尝到了,也不过如此;惟独在记忆上,还有旧来的意味留存。
一、名著档案
二、作者简介
鲁迅(-),中国现代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浙江绍兴人,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字豫山,后改豫才。“鲁迅”是他年发表《狂人日记》时所用的笔名,也是他流传最广、影响最为广泛的笔名。
鲁迅年到南京求学,年到日本学医。他最初想用医学来促进社会改革,并救治像他父亲那样被庸医所误的人。但在留学期间一次偶然的事情改变了他的想法,痛感于医治麻木的国民精神更重于医治肉体的病痛,于是决定“弃医从文”,提倡文艺运动。
三、写作背景
《朝花夕拾》是鲁迅年所作的回忆散文的结集,即《狗·猫·鼠》《阿长与山海经〉》《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前五篇写于北京,后五篇写于厦门。后加《小引》和《后记》,共十二篇。
年“三一八”惨案后,鲁迅写了《记念刘和珍君》等文章,严厉抨击教育当局和北洋政府,被免去教育部的职务,后又遭到北洋政府的秘密通缉,他不医院辗转避难。
尽管生活艰苦,但他还是写了不少散文诗和《〈二十四孝图》《五猖会》《无常》三篇散文。年9月鲁迅接受厦门大学的聘请南下任教,在繁忙的教学之余,鲁迅在厦门大学的图书馆楼上写了很多作品,这其中就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父亲的病》《琐记》藤野先生》《范爱农》五篇散文。这五篇与之前在北京所作的五篇散文先后发表在《莽原》半月刊上,总题为《旧事重提》。年5月成集时,改名为《朝花夕拾》,并作了《小引》,7月又写了《后记》。
四、名家评论
鲁迅的一卷《朝花夕拾》,真是古今少有的书,翻开来看时觉得惊喜,因为得未曾有及至看完了,又不禁怅然,可惜这太少了。
——周作人(中国现代作家)
《朝花夕拾》是鲁迅在民间话语空间的闲聊者的形象。
——钱理群(中国鲁迅学会理事、北京大学教授)
在爱与死的反顾里,既弥漫着慈爱的精神与情调,显露了鲁迅心灵世界最为柔和的一面,又内蕴着深沉而深刻的悲怆,这形成了《朝花夕拾》的特殊韵味。
——温儒敏(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
《朝花夕拾》在文体上别有创意,小说笔法与随笔韵致交融在一起,行文别是一番境地。
——孙郁(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院长)
五、思维导图
主题:
《狗·猫·鼠》——对猫的讨厌和仇恨及原因
《阿长与山海经》——怀念长妈妈
《二十四孝图》——批评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
《五猖会》——描绘封建家长对儿童的压制和摧残
《无常》——描绘迷信传说的勾魂使者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写童年生活的有趣与读书生活的乏味
《父亲的病》——揭露庸医害人的实质
《琐记》——描写一个心术不正令人憎恶的衍太太形象
《藤野先生》——写最使鲁迅感激的日本老师
《范爱农》——写一个潦倒一生的同乡好友的故事
六、内容梳理
1、《狗猫鼠》
鲁迅《狗·猫·鼠》这一篇文章的重点是写猫,而要理解鲁迅在这里对猫所采取的态度,就必须了解当时在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中的一场斗争:围绕着“五卅”惨案和“三一八"事件,现代评论派曾经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辩护,并且百般诬蔑人民群众的革命斗争。以鲁迅为代表的坚持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派,同他们进行了长期的鏖战,无情地揭露其作为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奴才的阴险而丑恶的面目。因此,鲁迅此文决非一般的描写狗猫和鼠的散文,而是充满着革命战斗精神的篇章。
通过对三种动物之间详尽的论述来表明当时中国的景况,也正因为那时,作者发现隐鼠并不是长妈妈故意杀死的,为后来写《阿长与〈山海经〉》做了铺垫。这是《朝花夕拾》的第一篇文章,核心内容表现了鲁迅对猫的厌恶和仇视。媚态的猫实际上是以物喻人,不仅指现代评论派的资产阶级文人,也勾勒了一切反动黑暗势力的共同特征。在这篇文章里,鲁迅先生清算猫的罪行:第一,猫对自己捉到的猎物,总是尽情玩弄够了,才吃下去;第二,它与狮虎同族,却天生一副媚态;第三,它老在交配时嗥叫,令人心烦;第四,它吃了“我”小时候心爱的一只小隐鼠,虽然后来证实并非猫所害,但“我”对猫是不会产生好感的,何况它后来确实吃了小兔子!这篇文章取了“猫”这样一个类型,尖锐而又形象地讽刺了生活中与猫相似的人。作者针对“正人君子”的攻击,嘲讽了他们散布的“流言”,表达了对与猫相似的类人“尽情折磨”弱者、“到处嗥叫”、时而“一副媚态”等特性的憎恶,表现了对弱小者的同情和对暴虐者的憎恨。
(1)现在说起我仇猫的原因来,自己觉得是理由充足,而且光明正大的。一、它的性情就和别的猛兽不同,凡捕食雀、鼠,总不肯一口咬死,定要尽情玩弄,放走,又捉住,捉住,又放走,直待自己玩厌了,这才吃下去,颇与人们的幸灾乐祸,慢慢地折磨弱者的坏脾气相同。二、它不是和狮虎同族的么?可是有这么一副媚态!但这也许是限于天分之故罢,假使它的身材比现在大十倍,那就真不知道它所取的是怎么一种态度。然而,这些口实,仿佛又是现在提起笔来的时候添出来的,虽然也象是当时涌上心来的理由。要说得可靠一点,或者倒不如说不过因为它们配合时候的嗥叫,手续竟有这么繁重,闹得别人心烦,尤其是夜间要看书,睡觉的时候。当这些时候,我便要用长竹竿去攻击它们。(仇猫的部分理由)
(2)只是我在童年,总觉得它有点妖气,没有什么好感。那是一个我的幼时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树下的小板桌上乘凉,祖母摇着芭蕉扇坐在卓旁,给我猜谜,讲古事。忽然,桂树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声,一对闪闪的眼睛在暗中随声而下,使我吃惊,也将祖母讲着的话打断,另讲猫的故事了—— “你知道么?猫是老虎的先生。”她说。“小孩子怎么会知道呢,猫是老虎的师父。老虎本来是什么也不会的,就投到猫的门下来。猫就教给它扑的方法,捉的方法,吃的方法,象自己的捉老鼠一样。这些教完了;老虎想,本领都学到了,谁也比不过它了,只有老师的猫还比自己强,要是杀掉猫,自己便是最强的脚色了。它打定主意,就上前去扑猫。猫是早知道它的来意的,一跳,便上了树,老虎却只能眼睁睁地在树下蹲着。它还没有将一切本领传授完,还没有教给它上树。”(猫的狡猾)
(3)有一回,我就听得一间空屋里有着这种“数钱”的声音,推门进去,一条蛇伏在横梁上,看地上,躺着一匹隐鼠,口角流血,但两胁还是一起一落的。取来给躺在一个纸盒子里,大半天,竟醒过来了,渐渐地能够饮食,行走,到第二日,似乎就复了原,但是不逃走。放在地上,也时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给放在饭桌上,便检吃些菜渣,舔舔碗沿;放在我的书桌上,则从容地游行,看见砚台便舔吃了研着的墨汁。这使我非常惊喜了。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一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舔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我就极愿意有这样的一个墨猴,可是得不到;问那里有,那里买的呢,谁也不知道。“慰情聊胜无”,这隐鼠总可以算是我的墨猴了罢,虽然它舔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写完字。(鼠的可爱)
(4)其实人禽之辨,本不必这样严。在动物界,虽然并不如古人所幻想的那样舒适自由,可是噜苏做作的事总比人间少。它们适性任情,对就对,错就错,不说一句分辩话。虫蛆也许是不干净的,但它们并没有自命清高;鸷禽猛兽以较弱的动物为饵,不妨说是凶残的罢,但它们从来就没有竖过“公理”“正义”的旗子,使牺牲者直到被吃的时候为止,还是一味佩服赞叹它们。人呢,能直立了,自然是一大进步;能说话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能写字作文了,自然又是一大进步。然而也就堕落,因为那时也开始了说空话。说空话尚无不可,甚至于连自己也不知道说着违心之论,则对于只能嗥叫的动物,实在免不得“颜厚有忸怩”。……然而,既经为人,便也只好“党同伐异”,学着人们的说话,随俗来谈一谈,——辩一辩了。
讽刺:1.现代评论派不辩真伪,虚伪无知。
2.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它们的奴才们不如虫蛆(qū)、不如鸷(zhì)禽猛兽的本质。
1、本文托物喻人,你能读出猫、鼠各指哪类人吗?
猫指对强者一副媚态,对弱者幸灾乐祸、折磨玩弄的人。这类人正好同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的奴才们相似。鼠指生活在社会底层的弱者。
2、这篇文章中,你喜欢哪一个形象?为什么?
示例一:我喜欢墨猴。“我”听父亲说过的,中国有一种墨猴,只有拇指般大,全身的毛是漆黑而且发亮的。它睡在笔筒里,一听到磨墨,便跳出来,等着,等到人写完字,套上笔,就舔尽了砚上的余墨,仍旧跳进笔筒里去了。机灵、漂亮、可爱、神奇,是很酷的宠物。
示例二:我喜欢隐鼠。一放在地上,有时跑到人面前来,而且缘腿而上,一直爬到膝髁。虽然它舔吃墨汁,并不一定肯等到我写完字。亲近人、可爱、淘气。
2、《阿长与山海经》
本文通过叙写“我”儿时与保姆长妈妈相处的几件事情,特别是她给“我”买《山海经》事,刻画了旧中国一位迷信粗俗却真诚、善良的劳动妇女的形象抒发了“我”对长妈妈的尊敬、感激与怀念之情。
文章结构:1.“阿长”名字由来。(“阿长”这个称呼的由来是沿用其前对一个女工的称呼。鲁迅儿时平时叫保姆长妈妈为“阿妈”,憎恶她的时候就叫她“阿长”)2.讨厌阿长(谋害隐鼠、喜欢切切察察、爱告“我”的状、睡相不好摆大字、元旦塞橘让“我”说祝福语、讲长毛故事)3.感激阿长(阿长给我买来渴慕已久的《山海经》)
(1)虽然背地里说人长短不是好事情,但倘使要我说句真心话,我可只得说:我实在不大佩服她。最讨厌的是常喜欢切切察察,向人们低声絮说些什么事,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我的家里一有些小风波,不知怎的我总疑心和这“切切察察”有些关系。又不许我走动,拔一株草,翻一块石头,就说我顽皮,要告诉我的母亲去了。一到夏天,睡觉时她又伸开两脚两手,在床中间摆成一个“大”字,挤得我没有余地翻身,久睡在一角的席子上,又已经烤得那么热。推她呢,不动;叫她呢,也不闻。
(2)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1、请概括文中阿长的形象。
阿长是一个没有文化、粗俗好事、有许多繁文缛节,但又爽朗、热情、乐于帮助别人的人,她有无知可笑、愚昧落后的缺点,但更有着纯朴善良、宽厚仁慈的美德,她是一个很不幸而又渴望一生平安的下层劳动妇女。
2、除了本文,阿长还在《朝花夕拾》的哪些作品里出现过?试举一例。
示例:《狗·猫·鼠》“那隐鼠其实并非被猫所害,倒是它缘着长妈妈的腿要爬上去,被她一脚踏死了。”《五猖会》”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二十四孝图》“便是不识字的人,例如阿长,也只要一看图画便能滔滔地讲出这一段的事迹。《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长妈妈曾给我讲“美女蛇”的故事。
3、《二十四孝图》
《二十四孝图》是一本讲述中国古代二十四个孝子故事的书,配有图画,主要目的是宣扬封建的孝道。鲁迅回忆少年时读了一本孝子的教科书《二十四孝图》,它的来历是一位长辈的赠品,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黄香扇枕”、“陆绩怀橘”之类。而“哭竹生笋”的故事就有些可疑,“卧冰求鲤”的故事则有性命之虞。最使他不解甚至反感的是“郭巨埋儿”、“老莱娱亲”。本文形象地揭露了封建孝道的虚伪和残酷,它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有趣”,“以不情为伦纪,污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揭示了旧中国儿童的可怜。作品对当时反对白话文、提倡复古的倾向予以了尖锐的抨击。
仲由,字子路、季路,春秋时期鲁国人,孔子的得意弟子,性格直率勇敢,十分孝顺。早年家中贫穷,自己常常采野菜做饭食,却从百里之外负米回家侍奉双亲。父母死后,他做了大官,奉命到楚国去,随从的车马有百乘之众,所积的粮食有万钟之多。坐在垒叠的锦褥上,吃着丰盛的筵席,他常常怀念双亲,慨叹说:“即使我想吃野菜,为父母亲去负米,哪里能够再得呢?”孔子赞扬说:“你侍奉父母,可以说是生时尽力,死后思念哪!”
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他当魏郡太守时当地遭遇洪灾,他拿出自己的俸禄和家产救济灾民。人们称他:“天下无双,江夏黄香。”
陆绩,三国时期吴国吴县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科学家。六岁时,随父亲陆康到九江谒见袁术,袁术拿出橘子招待,陆绩往怀里藏了两个橘子。临行时,橘子滚落地上,袁术嘲笑道:“陆郎来我家作客,走的时候还要怀藏主人的橘子吗?”陆绩回答说:“母亲喜欢吃橘子,我想拿回去送给母亲尝尝。”袁术见他小小年纪就懂得孝顺母亲,十分惊奇。陆绩成年后,博学多识,通晓天文、历算,曾作《浑天图》,注《易经》,撰写《太玄经注》。
孟宗,三国时江夏人,少年时父亡,母亲年老病重,医生嘱用鲜竹笋做汤。适值严冬,没有鲜笋,孟宗无计可施,独自一人跑到竹林里,扶竹哭泣。少顷,他忽然听到地裂声,只见地上长出数茎嫩笋。孟宗大喜,采回做汤,母亲喝了后果然病愈。后来他官至司空。
晋朝的王祥,早年丧母,继母朱氏并不慈爱,常在其父面前数说王祥的是非,因而失去父亲之疼爱。继母朱氏时常想吃鲤鱼,但因天寒河水冰冻,无法捕捉,王祥便赤身卧于冰上祷告,忽然间冰裂,从裂缝处跃出两尾鲤鱼,王祥喜极,持归供奉继母。他的举动,在十里乡村传为佳话。人们都称赞王祥是人间少有的孝子。
老莱子,(东周)春秋时期楚国隐士,为躲避世乱,自耕于蒙山南麓。他孝顺父母,尽拣美味供奉双亲,70岁尚不言老,常穿着五色彩衣,手持拨浪鼓如小孩子般戏耍,以博父母开怀。一次为双亲送水,假装摔倒,躺在地上学小孩子哭,二老大笑。
郭巨,晋代隆虑(今河南林县)人,一说河内温县(今河南温县西南)人,原本家道殷实。父亲死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后家境逐渐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的母亲非常疼爱孙子,自己总舍不得吃饭,却把仅有的食物留给孙子吃。郭巨因此深感不安,担心养这个孩子必然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儿子可以再有,母亲死了不能复活,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当他们挖坑时,在地下二尺处忽见一坛黄金,上书“天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4、《五猖会》
五猖会是一个迎神赛会(“五猖”指的是“五通神”),在童年的“我”的心目中是一个节日。文章记叙作者儿时父子之间一场微妙的冲突——“我”盼望观看迎神赛会的急切、兴奋的心情,和被父亲强迫背诵《鉴(jiàn)略》的扫兴而痛苦的感受。作者通过描写“我”从兴奋到扫兴的心路历程,表达了“我”在父母毫不顾及自己心理时的无奈和厌烦,表现了父亲对儿童心理的无知和隔膜,揭露了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天性的压制和摧残。
“五猖”又称“五通”、“五圣”,是民间所信奉的财神。据传,五圣庙是明太祖为安抚战役亡魂而立,后被奉为财神。绍兴人把它们说成是马、猴、狗、鸡、蛇五种动物之精。
“五猖会”是迎神赛会的一种,就是把五猖庙里的“五通神”请出来巡游。这些迎神赛会当然是迷信活动。但在当时,广大贫苦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根本无法享受正常的文化娱乐活动,赛会在这个意义上说,也算作是一种群众性的娱乐活动,代表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来。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
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简析:全篇都是叙述,结尾出语似极平静,感情却很强烈,在文字背后隐藏着那种父亲的不讲理、父亲的不理解孩子、父亲的专制在孩子内心造成的创伤和带来的痛苦。)
1.文章一共写了哪几次赛会:
童年的赛会、明人的赛会、亲见的赛会、东关五猖会。
2.作者去看五猖会前的情感发展变化的脉络:
高兴地“笑着跳着”催促——“忐忑”且“担心”地读书强记——梦幻铁钳的帮助——热闹没有什么大意思
5、《无常》
无常是个具有人情味的鬼,去勾魂的时候,看到母亲哭死去的儿子那么悲伤,决定放儿子“还阳半刻”,结果被顶头上司阎罗王打了四十大棒。文章在回忆无常的时候,时不时加进几句对现实所谓正人君子的讽刺,虚幻的无常给予当时鲁迅寂寞悲凉的心些许的安慰。说明“无常”这个“鬼而人,理而情”,爽直而公正的形象受到民众的喜爱,是因为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鲁迅借众鬼嘲弄人生,用阴间嘲讽阳世,对打着“公理”、“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予以了辛辣的嘲讽。
1.至于我们——我相信:我和许多人——所最愿意看的,却在活无常。他不但活泼而诙谐,单是那浑身雪白这一点,在红红绿绿中就有“鹤立鸡群”之概。只要望见一顶白纸的高帽子和他手里的破芭蕉扇的影子,大家就都有些紧张,而且高兴起来了。
2.活的“正人君子”们只能骗鸟,若问愚民,他就可以不假思索地回答你: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想到生的乐趣,生固然可以留恋;但想到生的苦趣,无常也不一定是恶客。
3.因为他是勾魂使者,所以民间凡有一个人死掉之后,就得用酒饭恭送他。至于不给他吃,那是赛会时候的开玩笑,实际上并不然。但是,和无常开玩笑,是大家都有此意的,因为他爽直,爱发议论,有人情,——要寻真实的朋友,倒还是他妥当。
有人说,他是生人走阴,就是原是人,梦中却入冥去当差的,所以很有些人情。我还记得住在离我家不远的小屋子里的一个男人,便自称是“走无常”,门外常常燃着香烛。但我看他脸上的鬼气反而多。莫非入冥做了鬼,倒会增加人气的么?吁!鬼神之事,难言之矣,这也只得姑且置之弗论了。
1、无常有黑白两种,白无常又叫,黑无常又叫,人们喜爱的是。无常是一种有人情味的鬼,他的来历是。
答案:活无常;死无常;白无常;民间传说
2、当时的民众喜爱“无常”这个形象的原因是什么?
因为当时人间没有公正,恶人得不到恶报,而阴间的无常是公正、公平的,民众认为“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
3、在《无常》中,鲁迅提到了两种绍兴的地方戏,它们是:“”和“”。(大戏、目连戏)
4、《无常》中写无常的用意是什么?
是说明人间没有公证,而公正的裁判是在阴间,表达了对当时黑暗社会的强烈不满和对打着“公平”“正义”旗号的正人君子之流辛辣的嘲讽。
6、《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描述了儿时在家中百草园得到的乐趣和在三味书屋读书的乏味生活,揭示儿童广阔的生活趣味与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书塾(shú)教育的尖锐矛盾,表达了应让儿童健康活泼地成长的合理要求。
1.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2.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
3.第二次行礼时,先生便和蔼地在一旁答礼。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我对他很恭敬,因为我早听到,他是本城中极方正,质朴,博学的人。
……
“先生,‘怪哉’这虫,是怎么一回事?……”我上了生书,将要退下来的时候,赶忙问。
“不知道!”他似乎很不高兴,脸上还有怒色了。
我才知道做学生是不应该问这些事的,只要读书,因为他是渊博的宿儒,决不至于不知道,所谓不知道者,乃是不愿意说。年纪比我大的人,往往如此,我遇见过好几回了。
4.先生最初这几天对我很严厉,后来却好起来了,不过给我读的书渐渐加多,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从三言到五言,终于到七言。
三味书屋后面也有一个园,虽然小,但在那里也可以爬上花坛去折蜡梅花,在地上或桂花树上寻蝉蜕。最好的工作是捉了苍蝇喂蚂蚁,静悄悄地没有声音。然而同窗们到园里的太多,太久,可就不行了,先生在书房里便大叫起来:“人都到那里去了!”人们便一个一个陆续走回去;一同回去,也不行的。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也有罚跪的规则,但也不常用,普通总不过瞪几眼,大声道:“读书!”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后来,我们的声音便低下去,静下去了,只有他还大声朗读着……我疑心这是极好的文章,因为读到这里,他总是微笑起来,而且将头仰起,摇着,向后拗过去,拗过去。
7、《父亲的病》
故事发生在鲁迅年轻时的绍兴城,鲁迅的父亲患严重水肿,长年无法康复,请了两位诊金高昂的“神医”来看,开了不少方、用了不少奇特的药,却无一见效,最终父亲还是死了。父亲临死前,“我”听取了衍太太的唆使,大声叫唤父亲,使得父亲的离去也不安宁。
父亲被江湖庸医耽误而死去,一直是埋在鲁迅心中的痛苦。文章重点回忆儿时为父亲延医治病的情景,描述了几位“名医”的行医态度以及作风、开方等种种表现,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jiān)人命的实质,字里行间流露出对庸医的讽刺之意。也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
1.他出诊原来是一元四角,特拔十元,深夜加倍,出城又加倍。有一夜,一家城外人家的闺女生急病,来请他了,因为他其时已经阔得不耐烦,便非一百元不去。他们只得都依他。待去时,却只是草草地一看,说道"不要紧的",开一张方,拿了一百元就走。那病家似乎很有钱,第二天又来请了。他一到门,只见主人笑面承迎,道,"昨晚服了先生的药,好得多了,所以再请你来复诊一回。"仍旧引到房里,老妈子便将病人的手拉出帐外来。他一按,冷冰冰的,也没有脉,于是点点头道,"唔,这病我明白了。"从从容容走到桌前,取了药方纸,提笔写道:
"凭票付英洋壹百元正。"下面是署名,画押。
2.我曾经和这名医周旋过两整年,因为他隔日一回,来诊我的父亲的病。那时虽然已经很有名,但还不至于阔得这样不耐烦;可是诊金却已经是一元四角。现在的都市上,诊金一次十元并不算奇,可是那时是一元四角已是巨款,很不容易张罗的了;又何况是隔日一次。他大概的确有些特别,据舆论说,用药就与众不同。我不知道药品,所觉得的,就是"药引"的难得,新方一换,就得忙一大场。先买药,再寻药引。"生姜"两片,竹叶十片去尖,他是不用的了。起码是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可是说也奇怪,大约后来总没有购求不到的。
3.陈莲河的诊金也是一元四角。但前回的名医的脸是圆而胖的,他却长而胖了:这一点颇不同。因为他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
最平常的是"蟋蟀一对",旁注小字道:"要原配,即本在一窠中者。"……
然而还有"平地木十株"呢,这可谁也不知道是什么东西了……
药引寻到了,然而还有一种特别的丸药:败鼓皮丸。这"败鼓皮丸"就是用打破的旧鼓皮做成……
"我有一种丹,"有一回陈莲河先生说,"点在舌上,我想一定可以见效。因为舌乃心之灵苗……。价钱也并不贵,只要两块钱一盒……。"
"我这样用药还会不大见效,"有一回陈莲河先生又说,"我想,可以请人看一看,可有什么冤愆(qiān)……医能医病,不能医命,对不对?自然,这也许是前世的事……。"
1、文章写了哪几位“名医”?他们分别开了怎样的药引(或丸药)?这些药引有怎样的解释?据此你怎样评价这些“名医”?
鲁迅《父亲的病》中描写的两位名医分别是叶天士,陈莲河。
叶天士开药方喜欢加药引,比如芦根,须到河边去掘;一到经霜三年的甘蔗,便至少也得搜寻两三天。
陈莲河开的药引是“蟋蟀一对”,平地木十株”,败鼓皮丸等。
这篇文章揭示了这些人巫医不分、故弄玄虚、勒索钱财、草菅人命的实质。同时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不舍与愧疚之情.十分生动地体现了当时就社会庸医的无能,他们明明知道病已经没法治了还故意蒙骗,看似开的是神丹妙药,其实就是故弄玄虚,使用障眼法,对病是没有一点疗效,搞得家人东奔西走到头来还是白忙活一场,并且对治病只是忙于应付而草草了事,给人看病都只为的是那些身外之物——金钱。那时的社会就像鲁迅的父亲一样病重了。
2、父亲临终时,衍太太让年幼的鲁迅不停地大声喊“父亲”,此事为什么让鲁迅后悔不已?
成年的鲁迅感觉这让父亲临终时也没能享受安宁。
此意在批评封建主义的孝道。
8、《琐记》
《琐记》忆叙了以下琐事:⑴与衍太太的交往。⑵去江南水师学堂。⑶去矿务学堂学习。⑷去日本求学前的准备。
文章介绍了鲁迅冲破封建束缚,为追求新知识离家求学至出国留学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写了隔壁家的衍太太表面对别人家孩子好,其实是在暗中使坏,但对自己的孩子却十分严格的故事。描述了当时的江南水师学堂和矿务铁路学堂的种种弊端和求知的艰难,批评了洋务派办学的“鸟烟瘴气”。记述了最初接触进化论的兴奋心情和不顾老辈反对如饥似渴地阅读《天演论》的情景,表现出探求真理的强烈欲望。作者从切身感受出发,写出了进化论及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对进步青年的影响。
衍太太现在是早已经做了祖母,也许竟做了曾祖母了;那时却还年轻,只有一个儿子比我大三四岁。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因此我们就最愿意在她家里或她家的四近玩。
举一个例说罢,冬天,水缸里结了薄冰的时候,我们大清早起一看见,便吃冰。有一回给沈四太太看到了,大声说道:"莫吃呀,要肚子疼的呢!"这声音又给我母亲听到了,跑出来我们都挨了一顿骂,并且有大半天不准玩。我们推论祸首,认定是沈四太太,于是提起她就不用尊称了,给她另外起了一个绰号,叫作"肚子疼"。
衍太太却决不如此。假如她看见我们吃冰,一定和蔼地笑着说,"好,再吃一块。我记着,看谁吃的多。"
但我对于她也有不满足的地方。一回是很早的时候了,我还很小,偶然走进她家去,她正在和她的男人看书。我走近去,她便将书塞在我的眼前道,"你看,你知道这是什么?"我看那书上画着房屋,有两个人光着身子仿佛在打架,但又不很像。正迟疑间,他们便大笑起来了。这使我很不高兴,似乎受了一个极大的侮辱,不到那里去大约有十多天。一回是我已经十多岁了,和几个孩子比赛打旋子,看谁旋得多。她就从旁计着数,说道,"好,八十二个了!再旋一个,八十三!好,八十四!……"但正在旋着的阿祥,忽然跌倒了,阿祥的婶母也恰恰走进来。她便接着说道,"你看,不是跌了么?不听我的话。我叫你不要旋,不要旋……"
虽然如此,孩子们总还喜欢到她那里去。假如头上碰得肿了一大块的时候,去寻母亲去罢,好的是骂一通,再给擦一点药;坏的是没有药擦,还添几个栗凿和一通骂。衍太太却决不埋怨,立刻给你用烧酒调了水粉,搽在疙瘩上,说这不但止痛,将来还没有瘢痕。
父亲故去之后,我也还常到她家里去,不过已不是和孩子们玩耍了,却是和衍太太或她的男人谈闲天。我其实觉得很有许多东西要买,看的和吃的,只是没有钱。有一天谈到这里,她便说道,"母亲的钱,你拿来用就是了,还不就是你的么?"我说母亲没有钱,她就说可以拿首饰去变卖;我说没有首饰,她却道,"也许你没有留心。到大厨的抽屉里,角角落落去寻去,总可以寻出一点珠子这类东西……。"
这些话我听去似乎很异样,便又不到她那里去了,但有时又真想去打开大厨,细细地寻一寻。大约此后不到一月,就听到一种流言,说我已经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了,这实在使我觉得有如掉在冷水里。流言的来源,我是明白的,倘是现在,只要有地方发表,我总要骂出流言家的狐狸尾巴来,但那时太年轻,一遇流言,便连自己也仿佛觉得真是犯了罪,怕遇见人们的眼睛,怕受到母亲的爱抚。
好。那么,走罢!
1.作者在《琐记》中提到喜欢看的一本书是。
2.鲁迅在《琐记》一文中,用了一词来讥讽的是洋务派的办学。
3.鲁迅首次知道“赫胥黎”,接触“物竟天择”,“苏格拉底”等人的思想是在这段经历在矿路学堂,这段经历在中提及过。
4.作者在南京江南水师学堂求学的感受是怎样的?
5、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衍太太是个怎样的人?
答案:《天演论》乌烟瘴气《琐记》
1、⑴高年级的同学傲视和欺负低年级同学(螃蟹一样走路)。⑵为淹死的学生造关帝庙,每年七月十五请和尚到操场放焰火。⑶总之觉得“乌烟瘴气”。
2、答:从她冬天怂恿我们吃冰;给“我”看不健康的书;怂恿孩子们比赛打旋子,在孩子们跌倒时却又故作姿态;唆使我偷拿母亲的钱和首饰;放出流言说我偷了家里的东西去变卖等事情,可以看出她是一个表里不一,搬弄是非,造谣生事的
9、藤野先生
记录作者在日本留学时期的学习生活,叙述在仙台医专受日本学生歧视、侮辱和决定弃医从文的经过(“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作者突出地记述日本老师藤野先生的严谨、正直、热诚、没有民族偏见的高尚品格,说“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表达了对藤野先生敬仰和怀念之情。
其中,“我”和藤野先生直接交往的事有四件:⑴他为“我”添改讲义;⑵他为“我”纠正解剖图;⑶他关心“我”的解剖实习;⑷他向“我”了解有关中国女人裹脚的事。
1.过了一星期,大约是星期六,他使助手来叫我了。到得研究室,见他坐在人骨和许多单独的头骨中间,──他其时正在研究着头骨,后来有一篇论文在本校的杂志上发表出来。
“我的讲义,你能抄下来么?”他问。
“可以抄一点。”
“拿来我看!”
我交出所抄的讲义去,他收下了,第二三天便还我,并且说,此后每一星期要送给他看一回。我拿下来打开看时,很吃了一惊,同时也感到一种不安和感激。原来我的讲义已经从头到末,都用红笔添改过了,不但增加了许多脱漏的地方,连文法的错误,也都一一订正。这样一直继续到教完了他所担任的功课:骨学、血管学、神经学。
2.可惜我那时太不用功,有时也很任性。还记得有一回藤野先生将我叫到他的研究室里去,翻出我那讲义上的一个图来,是下臂的血管,指着,向我和蔼的说道:“你看,你将这条血管移了一点位置了。──自然,这样一移,的确比较的好看些,然而解剖图不是美术,实物是那么样的,我们没法改换它。现在我给你改好了,以后你要全照着黑板上那样的画。”
3.解剖实习了大概一星期,他又叫我去了,很高兴地,仍用了极有抑扬的声调对我说道:“我因为听说中国人是很敬重鬼的,所以很担心,怕你不肯解剖尸体。现在总算放心了,没有这回事。”
4.但他也偶有使我很为难的时候。他听说中国的女人是裹脚的,但不知道详细,所以要问我怎么裹法,足骨变成怎样的畸形,还叹息道,“总要看一看才知道。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5.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1.下列文段塑造了一个怎样的藤野先生形象?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向学生介绍自己道:“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
他们便给新生讲演每个教授的历史。这藤野先生,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有一回上火车去,致使管车的疑心他是扒手,叫车里的客人大家小心些。
答:塑造了一位生活俭朴、治学严谨的学者形象。
2、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藤野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
从藤野先生为我修改讲义、纠正解剖图、关心解剖实习、了解中国女人裹脚的事情,可以看出藤野先生是一位对工作认真负责;对学生严格要求,一丝不苟,循循善诱;对一个弱国学生真诚关心;对学术有求实精神、有崇高品质的人。
10、范爱农
鲁迅同范爱农在东京初识便产生了误会,觉得他“很可恶”。到辛亥革命前一年,故乡重逢时笑谈各自经历,便加深了彼此的理解。知道他回乡后,遭轻蔑、排斥、迫害,几乎无地自容,以至“躲在乡下,教着几个小学生糊口”。待到辛亥革命发生,辛亥革命的果实已被封建反动势力篡夺。但他们到底有了共同任教的机会。之后鲁迅去南京后又移到北京,爱农失去了鲁迅的帮助,所任学监职位也被代表封建复辟势力的孔教会会长的校长“设法去掉了”,这之后,他“景况愈困穷,言辞也愈凄苦”,最后“便在各处漂浮”,在对革命失望的心境中,范爱农在夜半大风雨时醉酒溺水而死。本文描述了范爱农在革命前不满黑暗社会、追求革命,辛亥革命后又备受打击迫害的遭遇,表现了对旧民主革命的失望和对这位正直倔强的爱国者的同情和悼念。
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象在渺视。他蹲在席子上,我发言大抵就反对;我早觉得奇怪,注意着他的了,到这时才打听别人:说这话的是谁呢,有那么冷?认识的人告诉我说:他叫范爱农,是徐伯荪的学生。
我非常愤怒了,觉得他简直不是人,自己的先生被杀了,连打一个电报还害怕,于是便坚执地主张要发电,同他争起来。结果是主张发电的居多数,他屈服了。其次要推出人来拟电稿。
“何必推举呢?自然是主张发电的人啰~~。”他说。
我觉得他的话又在针对我,无理倒也并非无理的。但我便主张这一篇悲壮的文章必须深知烈士生平的人做,因为他比别人关系更密切,心里更悲愤,做出来就一定更动人。于是又争起来。结果是他不做,我也不做,不知谁承认做去了;其次是大家走散,只留下一个拟稿的和一两个干事,等候做好之后去拍发。
从此我总觉得这范爱农离奇,而且很可恶。天下可恶的人,当初以为是满人,这时才知道还在其次;第一倒是范爱农。中国不革命则已,要革命,首先就必须将范爱农除去。
1、文章写了范爱农一生中的哪几个阶段?请按顺序概括出来。
(1)清末参加革命(2)东渡日本留学(3)回乡教学糊口
(4)帮助鲁迅监学(5)失业落魄寄食(6)游湖落水身亡
2、请概括出鲁迅和范爱农交往的三件事。
(1)同乡会争执(东京初识)(2)故土重逢(叙旧)
(3)学校共事(绍兴共事,辅助鲁迅教学)。
3、读完本文,你认为范爱农是一个怎样的人?
有爱国热忱、性情高傲耿直、愤世嫉俗、
待人至诚、对工作认真负责却又难酬壮志的人。
七、人物形象梳理
1.《朝花夕拾》中出现的四个主要人物:作者的保姆、恩师、朋友和父亲
⑴长妈妈——有愚昧迷信的一面,但她身上保存着朴实善良的爱,令作者永生难忘。从长妈妈身上,我们看到鲁迅对底层劳动人民的感情:他既揭示他们身上愚昧麻木的一面,也歌颂他们身上美好善良的一面。
(2)藤野先生——一位异国医学教授,因为表现出平等待人的态度,因为关心弱国子民的学业,他朴素而伟大的人格令人肃然起敬。他所做的一切都很平凡,如果我们不设身处地地想象鲁迅当时的处境,便很难感受到这位老师的伟大之处。
(3)范爱农——一位觉醒的知识分子,但是无法在黑暗社会立足。他无法与狂人一样,最终与这个社会妥协,也无法像N先生一样忘却,所以他的内心痛苦、悲凉,我们和鲁迅先生一样,疑心他是自杀的。
(4)父亲——父亲曾让童年鲁迅困惑过,因为在他兴高采烈地要去看五猖会时,勒令他背书。但是,鲁迅从来没有指责过自己的父亲,他忏悔的是自己没有让父亲安静地死去,这让他的心灵永远不安永远痛苦。我们感到鲁迅先生强烈的爱。
2、根据以下提示写出人物名称:⑴这是一个高大身材,长头发,眼球白多黑少的人,看人总像在渺视。(范爱农)
⑵黑瘦,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据说是穿衣服太模糊了,有时竟会忘记带领结;冬天是一件旧外套,寒颤颤的。(藤野先生)
⑶他是一个高而瘦的老人,须发都花白了,还戴着大眼镜。(寿镜吾先生)
⑷他的脸是圆而胖的,一张药方上,总兼有一种特别的丸散和一种奇特的药引。(陈莲河)
⑸她生得黄胖而矮,说话时喜欢切切察察,还竖起第二个手指,在空中上下摇动,或者点着对手或自己的鼻尖。(阿长)
⑹她对自己的儿子虽然狠,对别家的孩子却好的,无论闹出什么乱子来,也决不去告诉各人的父母。(衍太太)
八、年中考真题再现:
1、(年江苏省南京市中考题)“学者先要会疑。”图图读书时常常质疑,下面是他提的一个问题及提问原因。你也从初中语文教科书重点推荐的12部名著中选择一部,分享了你的质疑。图图读的名著:《朝花夕拾》他提出的问题:鲁迅先生对儿时所受的教育究竟持什么态度呢?提问的原因:我发现,一方面小鲁迅颇不自由,他在特别想看五猖会时,被父亲勒令背书,很痛苦;另一方面他又蛮自由,可以在三味书屋趁老师不备偷跑进后园游乐,很开心。你阅读的名著:《》你提出的问题:①提问的原因:②
答案示例:西游记①与天庭的神仙相比,孙悟空的武力值如何?②孙悟空大闹天宫时众神仙束手无策,但是取经遇到妖怪时,却要多次向天庭求助。
2、(浙江杭州中考)阅读名著要有合适的点,如下表所列。参照示例,选择一项举例分析。
序号作品点
①《朝花夕拾》“回忆中的我”和“写作时的我”两种叙述视角表达的不同情感
②《名人传》传主的典型事例反映的精神品质
③《艾青诗选》意象的鲜明特点及其表达的情感
(示例)《昆虫记》:科普作品的科学性和文学性如写蝉蜕壳时皮从背上裂开等内容,观察仔细,描述准确,具有科学性。蜕壳之后,蝉享受阳光和空气,语言生动,富有文学性。
①示例:称呼阿长,从“回忆中的我”视角,叫她“阿长”,表达对她的厌烦;从“写作时的我”视角,称呼她为“长妈妈”,表达对她的感激和怀念。
②示例:贝多芬,在经历失聪的打击、爱情的缺失、经济的窘迫之后,仍能创作出《英雄交响曲》《命运交响曲》等一系列不朽的杰作,反映了他直面苦难、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③示例:诗人创造了“太阳”“火把”“光”等明朗、热烈的意象,表达驱逐黑暗、争取胜利的美好愿望。
3、(年湖州中考)名著阅读:书名是一部作品的眼睛。从下列两部作品中任选一部,结合作品具体内容简要评析书名的特点。(2分)
《朝花夕拾》《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朝花夕拾》书名用比喻的手法,形象地揭示了作品的内容。鲁迅童年、少年、青年时期的各种经历,是“朝花”;鲁迅在晚年回忆这些经历,并抒发了自己的情思,如作者对“猫”的厌恶,对“阿长"“藤野先生”的深情赞美,这是“夕拾”。
4、(·天津中考)读《朝花夕拾》,消除了我们与经典的隔膜,拉近了我们与鲁迅的距离。在这十篇散文中,我们看到的是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是饱含深情的鲁迅,是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是幽默的鲁迅。请结合《朝花夕拾》中相关篇目及内容,从以上四个方面谈谈你的理解。
具有战斗精神的鲁迅,如《二十四孝图》中,鲁迅坚决捍卫白话文,对虚伪的封建孝道进行猛烈抨击。饱含深情的鲁迅,如《阿长与山海经》中,鲁迅深情回忆了保姆阿长,表达了对这位普通劳动妇女的敬意和怀念。富有童真童趣的鲁迅,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在百草园拔何首乌,摘覆盆子,雪地捕鸟……生活充满了乐趣。幽默的鲁迅,如《藤野先生》中,鲁迅用“实在标致极了”写清国留学生的丑态,极具幽默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