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雀 >> 云雀生活环境 >> 田园的忧郁寄情山水只能暂解烦忧,彻底
前两篇已经将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都写过了,日本唯美派也就只剩下最后一个大家——佐藤春夫了。
与谷崎润一郎相同的是,佐藤春夫本人也深受永井荷风的唯美文学影响,才最终选择了这一条路。
年,受永井荷风影响的佐藤春夫发表了短篇小说《田园的忧郁》,在当时一举成名。《田园的忧郁》讲的故事很简单,一个不堪忍受都市喧嚣的青年携妻子前往偏远乡村,以求获得自我的解脱。
从小说的名字便可看出,佐藤春夫对美的理解与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皆不相同,他强调的更偏向于自然美。但与此同时,佐藤春夫也不是“美”的盲目崇拜者。因为在《田园的忧郁》中,自然之美与性格缺陷的个人激烈交锋。但很遗憾的是,这场交锋以自然美最终败下阵来而收尾。
1、用散文式的写法展现田园之美
如果把唯美派三位代表作家加以比较,会发现永井荷风跟佐藤春夫风格是比较相近的。这二人都喜欢通过描述自然景致的诱人来展现美,但永井荷风的自然美更多时候是一种陪衬,他突出强调的还是人性的圣洁之美。佐藤春夫则不同,他是一个地地道道的田园美的追随者。
①动人的田园景致,回归自然美的唯美派大家
佐藤春夫对田园美的热爱,从这篇小说的一些设置便能略知一二。
男青年居住的乡村地理位置很有趣。处于三个大都市的中间,但却不归任何一个繁华的城市统治,是一个真空地带。这样一个三不管的地方本应该是十分偏僻落后的,然而在男青年看来却是世外桃源。
青年的生活方式则更加古怪。在第二次工业革命都已经拉开序幕已久的情况下,他偏偏选择了一间带有厚重年代感和落后感的茅草房,哪怕是挑一间青瓦房,也不至于让人感到如此的不合常理。但他们偏偏就这么选了,而且还不通水电,照亮靠煤油灯,喝水要从井中取,在生活方式上可以说是完全回归原始状态。
如果单从读者的角度来看,男青年的选择是难以理解的。但从作者的设定来看,生活方式的原始化,也许是回归自然,清楚体会到自然之美的首要准备。唯有心静如水,才能真正在大自然盛开的怀抱中找寻到那一抹天然的诗意。
心境上的准备工作完成了,接下来便是大篇幅的对于田园景致的描写。
佐藤春夫的描写十分具有代入感,他选取的意象都十分能勾起在乡下居住过的,比如我这样的读者的回忆。潺潺流动的渠水,随处开着的野蔷薇、百合花、葵花,在明净渠水上振翅掠过的蜻蜓,高声鸣叫的夏蝉,以及院子周围栽满的泡梧桐树和生意盎然的竹林。
他所抓取的意象本身就十分常见,很容易激起读者的想象力,而且大多数自然意象自身色彩十分鲜明。比如渠水的清净明澈,蔷薇花的娇艳似火,以及竹子那带有淡雅气息的青绿。一旦把这些意象排列到一起,不用什么繁杂的修辞,铺陈的排比,简简单单几句话便能道出田园风光的美丽。
这也正是佐藤春夫笔下美感最大的特点——自然。他对自然美的刻画本身就极其自然,即便偶用修辞,也只是如苏子所言的“淡妆浓抹”那样轻轻一笔。因此读起来显得清新淡雅,纯朴自然,颇有一点陶渊明的感觉。
②散文化的写法,展现美的极佳方式
在写法上,佐藤春夫采取了偏散文化的写法,力图较好地展示出田园之美。
“我写的东西,很难说成是所谓的小说....至今所写的几乎都是散文诗状的,或许可以称为是叙事散文诗。”
佐藤春夫认为诗和散文都是展现美感极好的工具,但二者相较起来,诗多了严格的限制规范,而散文则更加随性、自在,更适合用来表现自然之美。因此在《田园的忧郁中》,佐藤春夫采取了偏散文化的写法,这一点对同时代的中国作家郁达夫影响较深。
其实这种观念不是他在文外才说出的,而是早已在文中表现了出来。
“眼前这有着绵亘的山丘、天空、杂木树林、田地和云雀的乡村,就像是一首小小的散文诗。”
在故事的开篇,佐藤春夫便已借主人公之口,说出了自己对于田园风光的看法。而本身便像是散文诗的动人景致,自然最适合采用散文化的写法来展现其美感。
其实偏散文化的写法也意味着一种取舍,一旦写的偏散文化,对于景致的大篇幅描写便显得十分冗长,很容易令读者心生枯燥之感,从而丧失阅读下去的欲望。在《田园的忧郁》中,小说本应该具有的,占主要地位的情节冲突、叙事推进被大大地弱化了。
简单举个例子,从青年到达乡村,远远望见破败的茅草屋,到他们走到茅草屋的庭院这两个节点之间,佐藤春夫花了七八段的篇幅去描写周围的景致。
对风景美的特写过多,严重影响故事的可读性,使得整篇小说在前后过渡上有一些跳跃,主题也略显混乱。尽管佐藤春夫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了田园恬淡之美,但物极必反,过多的景色特写很容易令读者昏昏欲睡,使得读者往往半途而废。
因此,虽然《田园的忧郁》是唯美主义中的佳作,但实际的可读性并不是很高。
2、阴晴下的两极反转,何处是逃避现实的温柔乡?
如前文所言,无论是在描写的内容,还是行文的方式上,佐藤春夫都尽量向田园的美感靠近。但颇值得玩味的是,佐藤春夫如此热衷于自然之美,他笔下的人物却没能被田园拯救。
①为逃脱都市喧嚣而归于田园
对于追崇自然美的佐藤春夫来说,风景秀丽的田园是助人解脱的绝佳场所。
他本人深受我国古代田园派诗人的影响,在《田园的忧郁》中,他不止一次引用了我国诗人的名句。陶渊明的“三径就荒,松菊犹存”被他借来作人物初入荒废庭院时的感慨;裴说的“一架长条万朵春”也被他悄悄挪用,借以形容蔷薇花的美艳。
而佐藤春夫受到田园诗人的影响不是浅显的、表面的,他也把田园诗人那一套寄情山水来排忧解愁的方法掺入了自己的思想中。因此在《田园的忧郁》中,他直截了当地坦言,男青年就是受不了都市生活的喧嚣琐碎,才选了一个偏僻的乡村来静养。
“他把自己比喻成一个“回头的浪子”,他生活在令人窒息的大都会中心,心里早就渴望着能有皈依温情而平凡的自然界的一天。”
在男青年看来,挤满人群,排满工作的都市生活令自己感到窒息。为了缓解难以呼吸带来的痛苦而烦忧,他决定逃到大自然最纯朴的怀抱中,求得一片清静,以达到精神上的自我解脱,为此,他甚至称这偏僻的乡村是他最温情的母亲。
男青年对乡村的热爱看似十分明显,但并非出自真心,这也导致了动机不纯的他即便逃到了田园中,也依旧避免不了自我压抑的结局。
②阴雨下的自我封闭
在刚到乡下的时候,青年对于清丽的自然风光还是颇为满意的。艳阳高照的晴天呈现出来的湛蓝的天空,在庭院周围开放着的蔷薇花,以及傍晚便如约而至的彩霞都令青年沉醉其中,但好景不长,没过多久青年便腻了。
黄昏的晚霞变得千篇一律,曾经精心呵护过的蔷薇花也被青年抛到脑后。他又陷入了漫无边际的遐想,被封锁在自己思维打造出来的狭窄世界中,因把握不到某种虚无缥缈的生命的意义而烦恼。
他一开始对于乡村的热爱已经消散地差不多了,而等到每年一次的梅雨季节来临,他便觉得更加烦躁,甚至对乡村生活产生了厌倦和排斥感。
“雨下小了,某天,下了一整天的小雨。不料第二天却下起大雨来,而且比以前更大。第三天倒是转小了,但是第四天又变得大而密了...这雨时大时小,就是不....天天下,天天....简直要使他的身心腐朽了...简直要使这世界本身腐朽了......”
缠绵不断的落雨让青年感到自己的身体在慢慢地腐烂,从细雨孵化出的泥泞中摸爬滚打的猫咪和宠物狗带着一身脏水回到家中,更是令青年心生烦躁。而因为雨下个不停,在家里没有热水的情况下,洗澡也成了奢侈,青年便感觉自己的身上爬满了跳蚤,甚至都要钻进了五脏六腑中。
层层叠叠的不适感如潮水一般从四面八方涌来,几乎要把青年淹没了。此时的乡村已经不再是他排遣忧愁的温柔乡,反而成了让他脱身不得的泥沼。本想挣脱束缚,反而落得个自我封闭的下场,这大概是最令人感到可笑的。
3、自我性格的缺陷,是导致悲剧的根源
为什么佐藤春夫看好的美感十足的自然没有战胜青年心中的苦闷,为什么在田园派诗人那里行之有效的寄情山水在青年这里就变得徒劳无用?青年没有靠自然美战胜内心的梦魇,我想并不是因为佐藤春夫觉得自然美毫无益处,他大概是在警醒读者。寄情山水只能暂解烦忧,彻底解脱仍需自己努力。
①人物性格的缺陷
青年之所以不能战胜自我,并非是由于乡村生活的不堪,在我看来,是青年自身性格的缺陷导致了悲剧的发生。
阅读完全书,我可以很明显地感知到青年的特点,他这个人没有找到生活的意义,一直处于摸索所谓“意义”的阶段。简单来说,就是做得太少而想得太多。
青年是一个文学爱好者,这点显而易见,他搬到乡下时带了很多书。什么《浮士德》《神曲》,反正鼎鼎有名的世界名著在文中出现了很多次。这足以说明男青年是一个颇有学识的人,但正是这种学识的丰富造就了他的不幸。
坦率地说,他懂得确实很多,博览群书的他经常能在生活的某个瞬间联想到那些传世名著中的某一句话,某一个情节。但遗憾的是,他混淆了现实与书本的界限,他将书中的虚幻情节搬到现实中,力图在现实中找到书中描述出来的意义。四处碰壁之后他便觉得兴味索然,陷入了感到生活没有意义的苦恼之中。
诚然,读书确实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但这些启发决不能成为构筑我们三观的全部。我们对于书本展现出的理念应该是有选择的吸收,坦率地说,我们应该是先有了自己的想法,然后才是在读书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修正我们固有的认知,而不是让书中的理念喧宾夺主,从而丧失自己的个性。
对青年来说,他就是没有自己的看法,所以读到什么就成了他认知的全部。他也因此活得十分茫然,从而造就了他变异思迁的特性。
青年对都市生活的厌倦,真的是因为都市生活不好吗?或许未必吧。他可能只是在不断地进入全新的环境,通过每一次进入新环境带来的新鲜感来暂时抵御自身的迷茫。而等到新鲜感褪去,那么无论是在乡村,还是在都市,其实结果都一个样。他还是会对现实感到烦躁,从而郁郁不安。
陶渊明之类的田园派诗人为什么能够在寄情山水后乐得其中?因为他们有着明确的认知。放下了心中的包袱,才能体会到田园生活的淡然,倘若他们一心还是想着升官发财,哪里又能乐的起来?这道理对青年同样适用,动机不纯,自然难以求得解脱。
除了喜欢无意义的空想,男青年还十分软弱、多疑。
在酒疯子吵上门来,扬言要把自家的狗杀了吃肉时,男青年心里感到火气直冒,想要把眼前的男人狠狠地揍一顿,但举起的拐杖却不偏不倚地打到了狗身上,足以见出其软弱。邻家小女孩来家中偷柴火时,他虽撞见了,却也是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没多干涉。
青年的软弱也注定了他的悲哀,因为寄情山水在他这里只是一种可耻的逃避行为,他永远不会有正面现实的勇气,自然也就只有死路一条。
②病蔷薇的隐喻,暗示了最后的结局
其实《田园的忧郁》还有一个名字,叫《病了的蔷薇》。蔷薇是文中反复出现的一个意象,也十分具有研究价值。
“蔷薇是他心爱的物件之一,他有时称它为“我自己的花”。”
蔷薇花一出场,佐藤春夫便强调了这种花在男青年心中的地位。尽管从原文的描述看,男青年只是认为蔷薇是我自己的花,但在我看来,佐藤春夫更是在指蔷薇花就是男青年自己。
很有意思的一点就是蔷薇花和男青年的命运轨迹十分相似。
蔷薇花在一开始便和男青年一样病了。在蔷薇花的四周长着很多十分高大的植株,这些植株遮住了从天空倾泻而下的阳光,从而让蔷薇花得不到应有的养料。而在地下,别的生物也抢夺着地中残存的肥料,使得蔷薇花一开始便显得弱不禁风,连一朵花都没开出来。而性格有缺陷的男青年,在来到乡村之前显得十分忧郁,不正好与之相符吗。
爱花心切的男青年在目睹了蔷薇花遭遇的不公正的待遇后,人为地祛除了周边的植株,让阳光照射到了这娇弱的花儿。尽管蔷薇花最终开出花来了,但很明显不是通过自己努力得来的结果,青年的干涉才是蔷薇花能够开花的主因。本质上蔷薇一直没有战胜自我,而只是靠着外界环境的改变才勉强能够苟延残喘。
男青年也正是如此,他也是一直在改变自己居住的环境,以求来到乡村之后能够寄情山水,排忧解愁,余生都不再为此困扰,这样的逃避行为无疑是没办法根除内心梦魇的。所以即便男青年在乡村获得了短暂的放松,最后仍旧陷入了自我封闭,精神崩溃的尴尬局面。
在故事的最后,蔷薇花被小虫子蚕食,看似艳丽的花瓣上充满了虫蛀,直延伸到花心。而男青年见到这一幕后,也彻底精神失常,不断地重复“哦!蔷薇,你病了”这一句话。
可以说,病了的不只是蔷薇,还有精神失常的男青年。二者的状态变化是同步的,最后没有迎来美好结局的原因也是相同的。
蔷薇虽然开出了花,但受外界干预太多,完全不是凭借着自己的努力才绽放出了美丽的花朵。所以即便开出了花,也难以逃脱被虫子蚕食的悲惨结局。男青年也是一样,他虽然逃到了田园,但他不敢直面的内心却一直如影随形,他一天不解决心魔,无论逃到何方都是枉然。所以他最后精神失常,其实也是意料之中。
自我在精神上不能独立,无论时运如何眷顾,环境如何有利,最终也难以避免自我毁灭的结局。寄情山水纵然可以排解忧愁,但你千万不要觉得这是大自然的魔力。真正发挥作用的还是你调整心态的能力,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唯有心中清澈明净,才能在自然的清新中脱去一身的疲惫与不适。否则纵使身处世外桃源,也不过是扬汤止沸,自我欺骗罢了。
三岛由纪夫认为“佐藤春夫在作品中进行的青春的自我表达,已经达到了一种完美的境界”。
单从《田园的忧郁》来看,我个人感觉有一点点过誉了。忧郁是佐藤春夫小说难以逃脱的基调,他书中的人物也常常在青春期的迷茫中挣扎,找不到逃离的方向。他确实将青年受不知未来该去向何处,人生的意义究竟何为等问题困扰而产生的彷徨不安的感受详尽透彻地体现了出来。
但他笔下的人物还是太过脆弱了,那颗摇摇欲坠的心是如此的弱不禁风,即便是他追崇不已的自然美,在这样的“脆弱”面前也变得不堪一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