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雀 >> 云雀生活环境 >> 小童说新闻俄乌战事搅动大宗商品市场4
小童/播讲
俄乌战事搅动大宗商品市场
4月1日零点,全国迎来今年以来的第六次成品油价格上涨,也就是汽车必须用的汽油和柴油涨价了!小童算了一笔账,以家用小轿车加的汽油为例,如果按照一般油箱50升的容量估算,加满一箱汽油要多花4.5元。
小朋友们可能觉得4.5元不算什么,但是年以来国内油价已经连续六次上涨,92号油价每升累计涨了1.59元、95号汽油累计涨了1.71元,这样算下来了,4月1日加满50升的油箱,要比1月1日分别多花79.5元和85.5元。这么看,今年前三个月油价涨幅还是很大的。
汽油价格为什么会接连上涨呢?还是因为小童之前讲过那个关键词——供求关系。如果供给大于需求,价格就会下降,如果供给小于需求,价格就会上涨。
生产汽油、柴油的原材料是石油,开采出来没有加工过的石油也就是我们经常听说的原油。过去两年多的新冠肺炎疫情,对全球对原油的需求和供给都产生了很大冲击,对供给的影响尤其大。一方面,疫情造成的社交隔离、停工停产导致原油的产量下降,价格上涨;另一方面疫情导致全球海运等运输系统陷入瘫痪,或者很难运输,或者运费很高,都推升了原油价格。
国际原油市场一般以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地区出产的原油来代表原油价格走势,其中之一是出产于北大西洋北海布伦特地区的原油——布伦特原油。
数据来源:CEIC数据库
数据显示,年4月开始,布伦特原油价格一路上涨,约升一桶的原油价格从20多美元最高涨至3月上旬的多美元,最近有所回落,在至美元之间。2月底以来的这一波原油价格上涨,与俄乌战争密切相关,最近虽然有所回落,但仍高于战争发生之前不到美元/桶的水平。
这是因为俄罗斯是全球第二大石油出口国,战争爆发以及欧美对俄罗斯的经济金融制裁,导致俄罗斯石油出口受阻,全球原油市场供给大幅减少。
更重要的是,从目前的态势来看,俄乌谈判还没有实质性进展,战争很难在短期内结束。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预计,俄乌谈判前景仍存较大变数,市场对原油供应紧张的忧虑情绪仍未得到根本缓解,短期内油价仍将震荡运行。目前已经有国际机构预测,布伦特原油价格年内有可能突破每桶美元。
受俄乌冲突影响的大宗商品不仅是原油,小麦和玉米等农产品的价格也在上涨。
俄罗斯的部分地区和乌克兰大平原,拥有像中国黑龙江那样肥沃的黑土地,非常适合农作物生长。作为全球最重要的粮食生产国和出口国,俄罗斯和乌克兰的小麦出口量约占全球出口总量的30%,玉米出口量约占20%,乌克兰甚至享有“欧洲粮仓”的美称。
但是俄乌战争绵延一个多月,战火中的乌克兰即将错过宝贵的春耕时机,为保证国内民众的食品需求,乌克兰已经禁止小麦等谷物出口;而俄罗斯为了对抗欧美制裁,宣布只向“友好国家”出口粮食,种种因素叠加,对全球粮食供应构成重大挑战。去年4月,小童已经给大家讲过由于疫情影响粮食生产和运输,全球粮食价格大幅上涨,但近期涨价有愈演愈烈之势。法国总统马克龙甚至警告,俄乌冲突将在全球引发一场“前所未有的粮食危机”。
对于中国而言,目前还不用担心粮食不够。国家粮油信息中心小麦分析师孙恒介绍,“我国小麦完全能够自给,每年虽然也会少量进口一些小麦,但主要用于品种调剂,所以国际粮食价格波动对我国小麦市场影响有限。”
尽管如此,我们还是希望俄乌局势早日平息,否则全球很多普通人都得吞下战争带来的物价上涨的苦果。
4月1日国际爱鸟日
小朋友们,你们知道4月1日是什么节日吗?有的小朋友可能会回答是“愚人节”,但是你们知道这一天还是国际爱鸟日吗?今年的国际爱鸟日,许多地方都举办了观鸟活动。什么是国际爱鸟日?我们应该怎么爱鸟呢?今天小童就来和你们聊一聊。
国际爱鸟日起源于年3月19日签署的《世界保护益鸟公约》。当时的理念认为,只有对人类有意义的鸟是应该被保护的。据有关资料记载显示,当时人类对“有益”的概念理解很狭隘,认为那些能为农作物吃掉害虫的鸟儿是有益的,吃腐肉的猛禽等则认为是没有益处的。后来,随着生态平衡理念的慢慢深入,人们意识到这样的想法是不对的。到年,多个国家在巴黎签订了《世界保护鸟类公约》,将保护对象从所谓的“益鸟”扩展到整个鸟类。
为什么要保护鸟类呢?其实,作为自然界生态圈中重要的一环,鸟类在维护生态平衡、保护自然生态系统方面功不可没。
举一个小例子。过去十年间,印度有一种翅膀展开可以达到3米的兀鹫几乎消失,这产生的直接后果是狂犬病发病率居高不下。这是因为兀鹫吃动物死去后的尸体,它们消失就导致了郊外的动物尸体大量堆积,吸引了大量野狗,结果使人被狗咬、患上狂犬病的数量大大增加。而兀鹫消失的原因之一与当地人给牛喂食一种药物有关系,它能够减少牛关节的疼痛,但对兀鹫来说却是毒药。
这就是人类活动对鸟类造成了伤害,最终也伤害到了人类自己。类似这样的案例数不胜数。正是由于人类有意或无意的影响,鸟类种类在加速减少。
根据国际自然保护联盟(IUCN)的数据显示,自年首次全面评估以来,世界鸟类的状况一直在持续恶化,人类活动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是最主要影响因素。截至年9月时,鸟类面临的主要威胁有栖息地威胁、生物入侵、气候变化、非法捕猎等。
在年全球鸟类红色名录上,全球鸟种共有11,种,比上一年增加了4种。其中,“灭绝”(EX)种持平,“野外灭绝”(EW)5种持平;“极危”(CR)共种增加2种,“濒危”(EN)种减少13种,“易危”(VU)种减少25种,受威胁鸟种,也就是包括极危、濒危和易危在内的,共有1,种,比前一年减少了36种。
小朋友,听到这里,你们可能会为受威胁鸟种数量减少而高兴,但是如果按照IUCN的定义,“极危”意味着野生种群面临即将绝灭的机率非常高,那么就意味着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在不远的将来很有可能又有两种鸟从此在地球上消失。
许多国家为了保护鸟类,制定了有关的法律法规,或其他保护鸟类的措施。我国也不例外。我国鸟种约占世界的六分之一,有一百多种中国特有鸟种。作为世界鸟种最多的国家之一,我国很早就开始重视鸟类保护工作。从新中国成立直到今天,颁布了一系列法令、法规、通令和办法,来保护鸟类和其他野生动物,还以鸟类为主要保护对象建立了82处国家级保护区。
在年,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布了新调整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其中鸟类就达种,增加了种。
在这些鸟类中,很多我们常听说的鸟,诸如画眉、红胁绣眼鸟、相思鸟、鹩哥、蒙古百灵、云雀等,这些曾经的笼养鸟种类也被列入名录,意味着未经许可就不能买卖和饲养了,这对于这些鸟类的野外种群保护将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那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爱护鸟类呢?就拿离我们最近的事情来说吧,如果你在公园里看到有可爱的小鸭子游过来,你应该去喂它们好吃的饼干或者面包吗?千万不要这样做。实际上,人类的投喂会对野生鸟类的进食习惯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即便是家养的禽类,也不建议这样做。想象一下,如果你的爸爸妈妈天天让你不停地吃东西,你的消化系统肯定也受不了!鸟类也是如此,千万不要想当然地以“爱”的名义害了它们,不要觉得它们可爱而关在笼子里,你的不打扰它,就是对它们最好的保护。
再从远一点来看,保护住鸟类赖以生存的栖息地,是另一项必要工作。可惜的是,由于现代城市的建设和扩张,人和鸟“争地”的结果往往是鸟类的离去,鸟种的减少。还记得北京通州最后的大鸨吗?(链接直达:北京能留住大鸨吗?)它们所在的栖息地按照规划要变成公园,一旦开工,必然会对它们的生存产生影响。明年它们是否还会回到北京,就很难说了。北京还有很多其他的湿地,如沙河湿地,也面临类似的情况。
城市经济要发展、城市建设不能停滞,但保护鸟类、保护自然环境也同样迫在眉睫。怎样平衡二者的关系?小朋友,你们有什么好的建议吗?对了,这几天清明假期,也正好是春季候鸟北飞的时候,千万别忘记走出家门,去欣赏这些美丽的生灵们在空中翱翔的精彩身影哦。
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3月30日至31日,由中国文物报社、中国考古学会主办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终评会以网络会议形式在京举行。
最终入选的这十大考古新发现中,既有备受瞩目的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祭祀区以及确定了汉文帝霸陵准确位置的陕西西安江村大墓;也有迄今青藏高原发现面积最大、地层保存最完好、堆积连续、文化类型最丰富多样的旧石器时代遗址——四川稻城皮洛遗址;既有新石器时代的河南南阳黄山遗址、湖南澧县鸡叫城遗址、山东滕州岗上遗址,也有代表边疆地区考古重要发现的甘肃武威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新疆尉犁克亚克库都克烽燧遗址。此外,入选的还有秦代墓葬湖北云梦郑家湖墓地,以及曾被誉为中国古代完备宫殿蓝本的安徽凤阳明中都遗址。
早在项目终评开始,就有业内人士用“神仙打架”来形容这届考古新发现的项目评选。年是中国考古学一百周年,全国经过审批的考古发掘多达余项,进入年度十大发现终评的20项都超级重磅。像山西夏县师村遗址出土的年代最早的蚕蛹形象;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发现的目前世界上面积最大、年代最早的稻作农耕遗迹;填补姑蔑国考古研究空白的浙江衢江西周高等级土墩墓群等等,都遗憾落选。但由此也可见评选项目实力之强、影响力之广。
在日常新闻中,我们时不时地就会听到某地在发展建设的过程中又发现了墓葬、遗址这类的报道。可能在很多小朋友的印象中,考古就像是“挖宝”游戏一样。但其实,这类伴随城市建设的考古发现只是一部分。这些年来,国家实施的一些重大考古研究,像“中华文明探源工程”“考古中国”项目等等,都是在有意识地引领和推动与中华文明起源研究相关的重要考古工作。
作为中国人,我们会关心中华民族、中华文化的起源,我们想知道华夏大地何以中国?而考古学,可以给我们带来很多重大历史问题的答案,以及很多重要的启示。毫不夸张地说,很多考古发现改写了我们对中华历史文化的传统认识。如果没有考古学,我们对中国历史的全面解读也将无从谈起。
而随着考古学的发展,多学科合作和高科技的运用也越来越成为一大特色。像此次三星堆的探测挖掘,就综合运用了遥感技术、数字技术、考古方舱等等,还有像3D打印、高光谱成像、古DNA研究、预探测智能机器人等,也让考古工作如虎添翼。相信未来,我们的考古工作者可以借助这些现代科技打开更多的“历史之门”,同时也更好地进行文化保护和传承。
附: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按时代早晚排列)
来源:国家文物局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4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