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雀 >> 云雀的繁衍 >> 寻湘记第四记少年沈从文自由生长的沱江
沈从文像
“我从那儿生长的边疆僻地小城……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1)
年夏,执教于国立青岛大学的沈从文在散文体《自传》中,温暖回忆着那个生活了十五的湘西偏僻小城。这一年,沈从文29岁,还没能正式喝上张家的“甜酒”(2)。
在海滩上散步时,沈从文会想念正在中国公学读书的张兆和,想念沅水河畔的故乡,想起那些快乐的少年时光。
故乡是美丽的:“绕河洲树林边一湾溪水,一道长桥,一片烟。香草山花,随手可以掇拾。”(3)
然而美丽总是愁人的,故乡总是遥远的,但她会永远留存在人们记忆的最深处!
凤凰古城(摄于年)
归来仍是少年
一个人无论漂泊多久,走去多远,他终归是要回到故乡的,要么肉体,要么灵魂!
年5月,走过生命中最后一个春天,沈从文终于又回到了故乡。然而这一次回来的,是他的“灵魂”;这一次,他不会再离开。
沱江之畔“听涛”山上矗立着一块天然“五彩石”,正面镌刻着先生年作品《抽象的抒情》中的一段话:
照我思索,能理解“我”。
照我思索,可认识“人”。
何者为“我”?何者为“人”?也许,沈从文倾其一生都在认真思考这个看似简单的问题。
先生长眠于此!他把生命最后的咏唱,交还给挚爱的故乡。
“五彩石”背面,“合肥四姐妹”中的小妹充和把她心中的沈家“二哥”(4)讲给人们听着:
不折不从亦慈亦让
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每段最后一个字,合成“从文让人”!
没有墓碑的生命和故事,无法使人忘却,只有更加追怀。
回来的沈从文,依然是个淘气的“孩子”,依然温润如玉,谦和让人;无论经历人生怎样的淘洗,他都仔细收藏着那份简单的小美好,就算“离开家乡去到北京阅读那本‘大书’,也只不过是个‘成年顽童’”。(5)或许,正为有着这份“顽童”天性追随一生,先生笔下才会流淌出那许多温暖而感动的文字,才会不失“赤子”之心,始终保有孩子般率真纯净的会心一笑。
岁月愈是造成圆滑世故,纯真就愈显难能可贵。
听涛山从文墓地碑石的正反两面
梦开始的地方
故乡是什么?不同的人,故乡的样子都不尽相同。
鲁迅的故乡,是“金黄的圆月”下,“手捏一柄钢叉,向一匹猹尽力的刺去”的少年闰土;巴金的故乡,是“七八月的夜晚在庭院里纳凉”时“天上密密麻麻的繁星”;茅盾的故乡,是乌镇水乡的养蚕人和“林家铺子”;老舍的“故乡”,是北平城里的拉洋车的“骆驼祥子”;郁达夫的故乡,是富春江严陵滩上的“钓台春昼”……
而沈从文的故乡,是“近水人家多在桃杏花里,春天时只需注意,凡有桃花处必有人家,凡有人家处必可沽酒”(6)的湘西小城。
故乡,是每个人梦开始的地方。
年12月28日,湖南湘西凤凰县中营街沈家的四合院里迎来一个小小生命,他叫“沈岳焕”。
凤凰县时称“镇簟”,“照城市中人的口吻来说,这真是一个古怪地方。”
小小的沈岳焕是这个“古怪地方”一匹精灵古怪、“健全肥壮”的“小豚”,直到6岁那年,“小豚”因为出疹子危及生命,治愈后,却“从此不再与肥胖为缘,成了小猴精。”
经历过生死的人,会更加珍惜生命的自由。
沈岳焕享受着劫后余生的幸福,竭力扩张心肺,贪婪呼吸来自灵山秀水的氤氲。
从此,这个生长在湘西僻陋一隅的小小少年,便始终“懵懵懂懂”单纯地贪玩着,唯一的梦想,大约只是做一只永远不知疲倦、没有烦恼的快乐“小豚”。
少年沈从文
自由生长的沱江精灵
6岁时,少年沈岳焕被送进私塾。
然而这只“小豚”不欢喜读书,不欢喜私塾里的死板学问。“在私塾中这人不逃学,老实规矩的念书……这人是有病,不能玩,才如此让先生折磨。若这人又并无病,那就是呆子。”(7)为此他常常编织各种理由,很努力地“非从学塾逃到外面空气下不可。”
沈岳焕终于成为成功逃学的“行家里手”。他的“智慧”是要在阳光下“从直接生活上吸收消化。”
这只不安分的“小豚”沉浸在自己的感知世界里,对所有新鲜事物都充满好奇,小小脑袋里装满各种疑问。他的心“总得为一种新鲜声音,新鲜颜色,新鲜气味而跳。”
他会把“内中有十多本破书”的沉重书篮寄存到土地庙的神座龛子里,由那些“木偶”暂为看管,然后,跑去各处看制伞、剃头、做鞋、染布、织席、磨豆腐、扎花轿,下棋、打拳,甚至人们吵架“相骂”,这个小人儿也很欢喜看:“看他们如何骂来骂去,如何结果。”
大约除了学塾和课本,外界一切皆充满“奇趣”。他把小孩子的天性发挥到几乎淋漓尽致。
少年沈从文没有鲜衣怒马,却有属于自己的“快意江湖!”这个江湖里没有“剑气呼啸”,有的只是“流水潺湲”。
一切美丽皆源于淳朴的天然。
少年时代的触及,那些“大多数……实在还是一种最勤苦、俭朴,能生产而又奉公守法,极其可爱的善良公民”(8),那些色彩缤纷的人物和故事,有许多都出现在沈岳焕成为“沈从文”之后的文学世界里。
中心无恶,则世间皆无恶。
心存美好,则万物皆美好。
沈从文与夫人张兆和
与“水”结盟
成功“逃学”的沈岳焕更喜欢跑到河边,将书篮藏好后,一头钻进清凉的水里。“河水又清又软,很温柔地流着。”(9)他就是自由自在的沱江“精灵”。
沈从文“幼小时较美丽的生活,大部分都同水不能分离。我的学校可以说在水边的。我认识美,学会思索,水对我有极大的关系。”
伴水而生的人们似乎都具有某种“灵性”:“高尔基沿着伏尔加河流浪过。马克·吐温在密西西比河上当过领航员。”而沈从文“在一条长达千里的沅水上生活了一辈子,20岁以前生活在沅水边的土地上;20岁以后生活在对这片土地的印象里”(10)。
沈从文笔下那些最好的故事,最美的人生,大多发生在水边,或与“水”有着千丝万缕、割舍不开的联系。那一派清波,流淌着翠翠简单纯粹的快乐和美好,蕴蓄出辰河水手们敦厚质朴的豪气和热情。
“水”是沈从文的文学“盟友”,润开了从湘西小镇上走来的“乡下人”的心窍,把柔美灵动的一支笔从边城茶峒的渡船上,沿着那条曲曲弯弯的河道,下辰州,过沅陵,走常德,一路放到洞庭湖里,“怀着渴望一直歌唱,”直到“走向人们需要我们歌曲的那些城市。”(11)
但无论走出多远,他始终还是那个简单纯朴,如“水”之柔弱谦卑的“乡下人”。
“三十年来水永远是我的良师,是我的诤友。……水教给我粘合卑微人生的平凡哀乐,并作横海扬帆的美梦,刺激我对于工作永远的渴望,以及超越普通个人功利得失,追求理想的热情洋溢。”(12)
沈从文作品《边城》
上路吧
年7月的一个早晨,15岁的少年沈岳焕“背了小小包袱”,走出凤凰县中营街的四合院,投军入伍,开始“混进一个更广泛的学校了。”
这一走就是几十年,然而,直到鬓丝成雪,沈从文对旧地图上那个名为“镇簟”的小点,都始终“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13)
命运时常会以意想不到的方式捉弄人。
沱江河畔那个经常从私塾里逃走的贪玩小男孩,在成为伍人后,却认真读了不少书,写了很多字。
他终归是为文学而生。
数年后,少年沈岳焕脱下军装,重新回到故乡。
然而这一次回来,是为了更远的远行!
这一次,他有了崭新的名字--沈从文(14)。
成为“沈从文”的沈岳焕,找到了人生崭新的坐标,有了人生崭新的梦想--
去北京吧!
他要划着自己的小小帆船从沅水驶向广阔的海洋。
他要让“苦苦怀念”的“家乡那条沅水和水边的人们”的哀乐故事,让湘西异样的美丽,展开云雀般的欢唱。
他要让边城茶峒清水河上划渡船祖孙那清澈的歌声,在城市和乡村的天空回响!
茶峒镇
注释:
(1).《从文自传》(文中黑体字引文部分凡未注明出处者,均采自《从文自传》)。
(2).沈从文追求张兆和时,曾写信托兆和二姐张允和证询张父意见:“如爸爸同意,就早点让我知道,让我这个乡下人喝杯甜酒吧。”之后张兆和接受求婚,拍电报给沈从文说:“乡下人,喝杯甜酒吧。”见凌宇著《沈从文传》
(3).沈从文《凤凰往事·沅陵的人》
(4).沈从文排行第二,其与张兆和往来家书中也常有“二哥”的称谓。
(5).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之《附记》“大书”沈从文表述其意为“人生”。
(6).沈从文《边城》
(7).沈从文《凤凰往事·在私塾》
(8).沈从文《凤凰往事·苗民问题》
(9).沈从文《静》
(10).美·金介甫著符家钦译《沈从文传》
(11).凌宇著《沈从文传》引述美国人斯通贝克寄沈从文诗歌。
(12).沈从文《一个传奇的本事》
(13).沈从文《湘行散记》
(14).据凌宇《沈从文传》沈从文随军驻防怀化时,一个叫肖选青的军法长为之改名。
后记:
半年前即“蓄谋”写一篇关于从文先生的文章,当时确定之题目为《寻找少年沈从文的乐园》,意以《从文自传》及相关书籍资料为蓝本,实地踏勘对照少年沈从文的活动轨迹施以陈述。
然此计划终为疫情所阻。我虽曾因工作关系去过凤凰多次,但近十年均未一行,仅凭逐渐衰退之有限记忆,恐无法承担这一场写作,遂放弃原创意,改以多用从文先生作品中精彩段落分切文中,尽量还原先生少年时代之成长经历,并尝试剖析其文字之源流,虽受能力与学识之限,未必便是真实的沈从文,但“一千个人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至少,我表达了自己心中的“少年沈从文”,有此足矣。
写此文间,一直以来喜欢“划重点”和“做批注”的阅读习惯让我可以很轻松地找到所需之文句段落,工作量大为减轻。如今想来,很庆幸自己有此呆板笨拙的“陋习”。
本文引述及采用资料,来源于我书架上早年购买的十册《沈从文文集》,并凌宇、美人金介甫所著之两部《沈从文传》及《中国现代小说史》等若干种书籍。
仅以此文,纪念沈从文先生诞辰周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