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雀 >> 云雀的繁衍 >> 雀替在房檐上守护我们的云雀精灵
当我们进入到一幢华丽精致的古建筑时,你会先注意到什么呢?是屋顶?门柱?还是各具特色的窗户?
如果你把视线偏离这些最吸引人的部分,转而看向梁枋与柱子的交界处,可能会看到一个更美的装饰,那就是——雀替。
▼
什么是雀替呢?雀替是中国古建筑的特色构件之一,其形好似双翼附于柱头两侧,而轮廓曲线及其上油漆雕刻极富装饰趣味,为结构与美相结合的产物。
大多数雀替形制上呈不规则的三角形,对称出现,或彩绘,或雕刻,好像一对对翅膀在笔直的柱子上端舒展、张扬。
▼
“雀替”是清式名称,在漫长的中华建筑史中,雀替是一种成熟较晚的构件和制式。虽然,它的雏形可见诸於北魏,但是到了宋代,还未正式成为一种重要的构件。
明代之后雀替才大量运用,并且在构图上得到不断的发展。清代进入了鼎盛时期,普遍用在外檐阑额下,尤其是它的柱头装饰作用,致使清代的柱头与梁额交角的地方,雀替似乎成为不可或缺的构件。
▼
有关雀替的由来,还有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北魏年间战乱频繁,有位善良的妇人,丈夫和儿子征战沙场,只剩她一人孤苦伶仃。
▼
她每日等待着丈夫和儿子从战场上回来,等啊等啊,等到白了头发。树上的雀儿看她实在可怜,每日与那老妇人一起相伴度日。
▼
直到有一天晚上,电闪雷鸣,大雨倾盆,破旧的房屋摇摇欲坠,屋子里的老妇人吓坏了,她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是好。
▼
与妇人长时间相伴的雀儿,着急万分,只见它以一己之力支撑住房屋,解了老妇人一个大难,故雀替之名由此而来。
▼
通过这个故事不难看出,古时的匠人一直以来喜欢把自己觉得美好的事物和生活的喜爱态度融入自己的作品之中。而作为位置明显,形式自由的雀替,就自然成为了表达想法的一个极佳的地方。
这个栖居在檐梁上的云雀精灵,守护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故事可能是虚构的,但古人骨子里的浪漫诗意是真的。他们用自己的方式将建筑赋予意义,并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