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雀

解读木心美术馆的转译语言

发布时间:2022/11/1 18:03:19   
北京中科白殿疯怎么样 http://weifang.dzwww.com/cj/201711/t20171123_16264512.htm

01项目选址

项目选址定在了木心先生的故乡,乌镇风景区内,湖岸蜿蜒曲折,湖面有小岛连成的丝丝缕缕的小路。东面是刚落成的乌镇大剧院,四周是乌镇的传统民居,背景是绵延数里的老街与纵横交错的河道,几所石桥点缀其上——俨然一幅江南水乡的古镇画卷。

建造一个美术馆便是在这古朴的画卷中增添一笔。这一笔不能太重,不然可能会破坏原有画面的和谐景致;亦不能太轻,不然也就算不上“标志”。

于是便理所当然地想到了“转译”。

02空间形态的转译——苏派水乡古镇里的打碎与连接

乌镇传统空间格局由水主导,乌镇传统民居大多也依水而建,要想诠释好美术馆与乌镇传统空间格局的对话,必然是离不开建筑与水的关系的。

所以基地的选址,便理所当然得选在了一处湖畔,四周有道路经行,湖中有小岛点缀,岸线蜿蜒曲折,似无章法可循。

在这片水体面积占了一半以上的长条形基地里,只有东面有面积稍大的陆地空间,那建筑主体必然依托于此。

四四方方的庞然大物在这片玲珑的江南水乡中无疑是突兀的,如何转译传统空间建筑格局,使之拥有新的表现方式呢?

不妨来仔细观察一下基地周围民居的布置方式。乌镇西栅景区内,民居大多沿河而建。由于河道是线性的,周边的民居布置也大多依照了这种线性的方式。

这种“线性”的布置模式,正好对展览空间十分适用。于是,将线状布置的民居转译成线性体量的美术馆。

可即使变作线状体量,美术馆层数与层高上的要求也可能会破坏场地整体的协调。

简单估算一下,在有限的场地上,美术馆最少需要盖三层楼——其中两层作为主要的展览空间,提供在平面与剖面上自由且完整的展览流线;另外一层提供附属的空间设施,如教学空间及会议空间等。

由于美术馆空间的公共性与展品的要求,层高至少定为4米。3层便是接近于12米的建筑高度,这在布满低矮民居的空间里,也显得不搭。

于是建筑师不得不将建筑的底层置于地下,这样一来,地上只剩下两层的建筑体量。6-8米的建筑高度无疑与场地更为契合。

江南水乡的建筑是灵动的。乌镇传统民居属苏派建筑,小巧且富有变化的体量排列、交错、堆叠,构成天井、院落与参差的立面,独具形式上的美感。在空间格局上也独具苏州园林之美,步径通幽、蜿蜒曲折,给人以移步换景式观感。

将这样的民居特征转译到新建的美术馆建筑中,便成了体量的消减、破碎与参差。这样的处理丰富了建筑的流线,庭院得以产生,建筑与水面的关系也暧昧起来。

为了使闲散错落之感更为强烈,体量上的处理不局限于同层,建筑上层与下层之间也须进行削减与错位,以此构建更具美感的空间。

而打碎的体量与体量之间用什么来连接呢?

桥。

乌镇现存形态各异的石桥72座,数量居全国古镇之最。这些石桥坐落于纵横的河道之上,连接着两岸的建筑与行人。

石桥与两岸承载着民居的驳岸平台相连,编织起人群在河道两畔的完整流线。

在美术馆建筑中,传统的石桥和驳岸平台被共同转译成为一系列完整连续的空间。

这其中,承托建筑的楼板、水面平台与桥在现代建筑的语境下融合成了一块纯粹的板,这块板界定空间、承载空间、连接空间。

如此形成的空间格局,也很好地体现了苏派建筑的特点,出于可达性的考虑,美术馆建筑不安于偏于场地一隅,这就需要将它与其它几片陆地形成连接。起伏的古桥空间亦被转译成为现代意义中的“桥”,从场地西侧与南侧的道路中隐出,延伸至建筑主体。

由于有了“桥”的连接,建筑的主入口便不再拘泥于场地条件,因而可以设置在景区人群的来向。于是“桥”便成了美术馆建筑的前序空间。

至此,由古镇的建筑空间形态逐步转译而来的美术馆建筑初具雏形。

03材料的转译——从木构粉墙到木纹清水混凝土

即使经历了形态空间上的转译,形成的成片的方盒子造型在单一的人视角之下,也只是冰冷的体块罢了。那不如再为建筑穿上应景的新衣吧。

给方盒子穿上新衣的办法,逃不脱将砖、石、铝板等块材或板材进行贴面或外挂,形成建筑的外表皮。而材料的选择则成了转译的关键。

是否有一种材料,可以承载起乌镇场地场所的精神,或从中可窥见场所的符号?

苏派民居材料莫过于砖瓦木。乌镇传统民居多以木材作为房屋的结构与围护,邻水一面,更是成片的木制的窗棂户牖。地理上与之接近的皖派建筑已然将砖瓦的韵味挥洒至极,而对于乌镇而言,木材无疑是最适合体现在地性的材料。

然而,建筑师想得往往比常人更多。

传统乌镇建筑的建筑形制是统一的,内里是穿斗式的木构架结构,外表皮为木材构成的立面,形成了结构与围护材料的统一。

美术馆建筑若只是外挂木材板材,内里的结构形制依然还是现代式的钢筋混凝土骨架,这就既不像纯粹的现代主义建筑,又不似结构与形制相统一的古镇民居转译而来的产物,多少有些不是滋味。

而若将美术的内里改为木结构显然也太不现实。

看似不可能的材料给出了答案。

清水混凝土。

作为现代主义建筑中最为出色的材料之一,清水混凝土浇筑成的浑然一体的墙面,既可以作为结构骨架,又可以作为装饰。依据模板的特性,混凝土外墙的表面可以变换不同的样式。

设计师在表面使用了特殊的模板——松木制成的模板,使混凝土表面在压印凝固的过程中被赋予了木纹。这样的木纹长在混凝土墙面上,与建筑浑然一体。

再为建筑配上巨大的玻璃,浅色条纹肌理的清水混凝土墙面与之相组合,在虚与实、开放与封闭间营造出力量感。

至此,建筑外在与内里的形制得以统一,也基本完成了从传统苏派古镇建筑语言到纯粹的现代建筑语言的转译。

04木心先生一生的转译——起承转合、流线与空间序列

木心先生,本名孙璞,字仰中,号牧心,笔名木心,祖籍乌镇,中国当代作家、画家,在台湾和纽约华人圈被视为深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英和传奇人物。

木心生于年,早年间在上海当过教师,中年时期遭遇文革,受到迫害,而后旅居美国,为旅美艺术家讲文学,晚年回到家乡。

木心先生的毕生经历与思想,也好似被表达在了美术馆的空间序列中。

首先窥见的便是售票厅兼礼品店,而后是一个VIP间。在此,方盒子的体量随着落地的玻璃幕墙漂浮在水面,由一顶桥缓缓引入,颇具美感与吸引力。

那便是木心先生的童年。木心的童年令人向往,出生于书香门第,自幼接受良好的教育,虽身处贫寒世代却并未经受什么苦难。而从其错动的建筑体量中好似也可窥探到木心不平凡的一生。

过了售票厅,便看到了建筑的主入口,质地清晰的木纹混凝土表面托着“木心美术馆”五字。从这走入,便开始了美术馆的展览序列。

首先是入口大厅,这是一处没有展品的大空间,正前方的天窗撒下阳光落于墙壁,随时间而摆动,似一幅油画,适意、空灵、富有仪式感。求学时的木心满怀少年抱负,在艺术的世界里自由探索,心怀天空与宇宙。

向左走,便进入到了建筑的第一个展厅——序厅。这里陈列着木心早期的手稿。手稿静置于9张展台内,西面是隐约的绿树湖景。这是一个相对美好的空间。

从序厅的末端穿过走道,便是展厅一。两旁的墙上陈列着木心先生早年间的画作,长条形的空间引导着人们向前。

从入口大厅伊始的这三个空间安稳、恬逸。

年,木心进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随后又转到与他美术理念更为接近的林风眠门下。毕业后,成为了上海私立四维中学(现上海市育民中学)的一位老师,讲授音乐与美术。那时的他学业有成,事业顺利,闲时对生活与艺术充满着思考和探索。

与展厅1一墙之隔的便是上下贯通的交通空间,展览流线从这儿开始抬升。重叠的木格栅与幽暗昏黄的灯光显得些许的压抑,好似预示着不详。好在楼梯尽头处的玻璃窗还透着薄弱的天光。

踏过楼梯,便到了展厅2,这儿以大型案桌与超长的展柜陈列着木心七十二岁至八十三岁期间绘制的微型彩墨风景画,这是他晚年的成熟超迈之作。展厅2不似前几个展厅那样令人惬意,而是充斥着震撼力,仿佛在倾诉着什么。

从楼梯到展厅2的这一个序列不似前一个序列的波澜不惊。在这里,波折与困境初现。

年,木心的学生曾被举报“收听敌台”,木心受到牵连,被当地公安部门审查,拘留在上海市第二看守所。虽在5个月后无罪释放,却也影响了他的教书生涯。年,几经辗转后,木心进入上海美术模型厂,从事展览会设计工作。想必这时木心的心境已不似10年前。

一顶向下倾斜的桥给空间徒增趣味,在桥上稍作停留,看眼窗外,便准备驶入前方的正方形的洞口。

人们不知道那个洞口里又会是怎样的场景,等待他们的又会是什么。于是,便闯入了展厅3。

展厅3以四座铁质的围合式展台,展示的是木心的《狱中手稿》。在此,层高被降低,吊顶从浅色转为深色,吊顶上也不再布置灯光;地面采用抛光的石材,以达到观众回响不同的声音效果。展柜的照明采用了间接照明的形式,照度极暗,观众几乎无法阅读。

这是一个极其压抑、黑暗的空间。

展厅3的背后是一间面对湖面的沉思空间。在这里,大片的幕墙将光线引入,人们在阶梯式的座椅上静坐、思考。

年,文革期间,木心被捕入狱,数次被单独囚禁,关押在积水的防空洞中。他以书写检查为由,获得纸笔,继续埋头于文学创作,写成六十六纸狱中手稿,计一百三十二页,约六十五万字。这时的木心虽经受着非人的煎熬却笔耕不缀,继续着心中的艺术理想。

文革结束后,木心得到平反,煎熬与重生给予他新的思考。

年,木心先生迁居美国纽约,从事美术及文学创作,同时也进行文学史的授课。时光又趋于平静。这部分经历对应的大概是接下来的展厅与图书空间,重归适意美好。

随着阶梯式图书馆落入一层,接下来的影视厅与展厅5展出的是木心先生的文学作品与纪录片。至此,主要的展览流线接近了尾声。

再之后,木心回国了,他的作品也被他的学生陈丹青带回到大陆读者面前,其中有不少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诗歌《从前慢》、《云雀叫了一整天》被我们所熟知。

随着螺旋楼梯向下,是临展厅与多功能厅,同时还有一个下沉庭院与与其相邻的咖啡厅。这儿空间很大,人们却也不吵闹,点一杯咖啡,静坐于落水的庭院前,思考些什么。

大家对木心的评价与解读褒贬不一,有人说他浅薄,有人觉他优雅,有人敬他深刻。可以肯定的是,他的作品或多或少给人以启发,为文学界乃至艺术界,增添了一抹属于木心的色彩。

《云雀叫了一整天》中,木心曾写到:“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

木心美术馆将木心的一生转译为起承转合的流线与空间序列,如断片电影般呈现在游客面前。虽几乎所有展陈空间都被笼罩在昏黄幽暗的灯光之下,又何不能让游览者感受到这人、这景,这般风花雪月。

05结尾的话

木心美术馆的建筑师显然深谙建筑说话之道,利用三层转译——空间形态的转译、材料的转译、木心先生一生的转译——让木心美术馆得以娓娓道来,既说了小镇的古今,又道了木心的人生。

06一些图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zp/2101.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