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雀 >> 云雀的习性 >> 睡眠节律对睡眠的影响
睡眠是个奇妙而神秘的过程,在人类对于睡眠的探索中发现,按照自己的睡眠周期睡觉,睡眠质量会更好;入睡最初的90分钟是入睡的黄金时期;晚上12点到早上6点是睡眠的黄金时间段,尤其不要错过凌晨两点前后的时间;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时钟基因,认识清楚自己的睡眠节律是匹配自己时钟基因的根本;每天8小时睡眠是成年人的推荐睡眠时间,但并不适合于每个人。
人的睡眠是REM睡眠和非REM睡眠两种状态交互的过程。REM睡眠又称快速眼动睡眠(RapidEyeMovement),REM睡眠中,人的眼球会转动,大脑也比较活跃,只有肌肉活动水平极低,所以这种睡眠也被认为是“身体睡眠”,在这个阶段容易做梦,而且清醒后对于梦境的内容也能有深刻的印象。非REM睡眠状态期间眼球几乎没有运动,心跳、呼吸也会减缓,大脑处于休息状态,所以这种睡眠也被认为是“脑睡眠”。在非REM睡眠中有四种睡眠状态,分别为浅睡期、轻睡期、中睡期和深睡期。深睡眠是人睡的最熟、最香的阶段,处于深睡眠的人难以被外面的声音打扰,也很难被别人唤醒。REM睡眠和非REM睡眠这两种睡眠状态并不是随机出现的,而是有它自己的周期,通常以60-分钟为一个周期交替出现,更精确的说法是90分钟为一个周期。在两种状态循环往复,每夜常有4-5个睡眠周期。睡眠周期中一次REM睡眠长度通常在前半较短,有时只出现在睡眠一开始,持续时间甚至不超过30秒。但是在天亮前的睡眠中,长度会变长,最长时可达30分钟左右。REM睡眠通常会在清晨出现,所以人们经常会在这一时间段做梦,并且记住梦的内容。
根据睡眠周期理论,人们常认为睡眠时间最好以90分钟为单位来进行计算,睡眠的第一周期为“入睡→非REM睡眠→REM睡眠”,第二周期为“REM睡眠→非REM睡眠→REM睡眠”,并以此反复,而每一周期持续的时间约90分钟。通常在反复4-5次之后,睡眠会逐渐变浅,进入到REM睡眠阶段,如果这时醒来的话,那就再好不过了。一些研究中发现那些看上去并没有睡满规定睡眠时间却精力充沛的人,所睡的时长刚好接近90分钟的倍数。可见,睡眠周期完整循环时,人的睡眠质量会更好,睡眠周期被打断时,人就会感到疲惫,或者醒了之后头脑仍然昏昏沉沉,感觉自己还没有醒。不过,睡眠周期其实也是因人而异的。实际上,一个周期的时间为90-分钟。按照自己睡眠周期的倍数时间睡眠有助于提高睡眠质量。如何才能找出90分钟的睡眠周期呢?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入睡时间和自然醒的起床时间大约估测自己的睡眠周期长度。小睡的时间也可以作为衡量的标准,比如中午12点睡着了,醒来时发现是13点半,那么久说明睡眠周期长度为90分钟。
根据斯坦福大学医学部精神科教授、SCN研究所所长西野精治的“斯坦福高效睡眠法”理论,“睡眠时长以90分钟的倍数为宜”的说法并不是绝对的,睡眠的第一周期中会出现持续70-90分钟的深度非REM睡眠。因此,确保入睡以后有90分钟的睡眠时间,就有可能拥有一个深度的非REM睡眠。保障入睡最初的黄金90分钟不被打扰极为重要。
昼夜节律是生命体24小时的内循环,受我们的内置生物钟的管理。我们大脑中的这一生物钟,24小时调节着我们的多个内部系统。根据人类生物钟的普遍规律,晚上9点开始分泌褪黑素,晚上11点-12点到高峰,凌晨2点左右是睡眠最深的时间端,早上七点半开始停止褪黑素分泌。正是由于生物钟的这种规律,睡眠的时间尽量不要错过晚上12点至早上6点的黄金时间段。我们无法摆脱昼夜节律,一个人喜欢早起或者晚起,不光是后天养成的行为习惯,也是跟我们身体的基因有关,这些基因称为时钟基因,也就是年诺贝尔将得主的贡献。我们可以根据自己睡眠的节律及清醒时的精神状态,判断自己属于早睡早起的云雀还是晚睡晚起的猫头鹰,不必勉强自己的作息规律跟其他人一样,适合自己的睡眠节律才更匹配自己的时钟基因。“云雀”与“猫头鹰”的判断不能仅仅通过自己的习惯确定,有些晚上习惯熬夜白天精神不振的人,只是披着猫头鹰外皮的假猫头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