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得闲书斋的第篇文章
全文字,阅读大约7分钟
写在前面的话:宿州老照片,距今快40年了,许多街景我尚且没见过。行走在家乡的大街小巷,不少地方已然陌生。好比我喜欢喝的家乡辣汤,几经辗转,从城里搬到了城外。所幸汤还是那碗汤,一碗下去,又喝出了别样的味道,大概和此地的性格有关,大气而不失小节,浓烈中带着豪气!《宿州老照片》源自一组宿县八十年代的照片,文章发布之后,一位同乡这样留言:“记得(到)邮局每年去定什么《小学生作文》、《读者》这些杂志,还有《英语周报》。后来(慢慢)就变银行了……”
她所说的邮局,全称是“邮电局”,坐落在小隅口,与百货大楼隔了一条街。那是上世纪90年代,百货大楼是宿县最繁华的地方,不仅商品种类齐全,还引进了部分国际品牌。逢年过节,尤其是春节,能到百货大楼买一身新衣裳,在我们这个小县城是一件很体面的事儿。
邮电局在百货大楼对面,寄信、订杂志都得到那儿去。尽管这个时候已经有了寻呼机,板砖式的大哥大也风靡起来,信件依然扮演着重要角色,人们对书写仍有很大的偏爱。老邮局门前立着一个绿色的邮筒,有一人高。小时候从邮局门口经过,看到这高高的邮箱,我总好奇它能吞下多少信,因为从没见到邮筒塞满过。殊不知邮差每天开箱揽件,我一度认为那邮筒是貔貅转世,永远只进不出……
寄信得贴邮票,牛皮信封右上角留了粘贴栏,邮票有五毛的、一块的,票面印着花花绿绿的图案。邮局每年推出一本邮册,收录当年的精品邮票,供集邮爱好者收藏。为方便群众,邮局大厅专门有个柜台,供大家写地址、贴邮票。邮票一般是用浆糊粘的,浆糊稠稠的、浓浓的,搁在透明的玻璃瓶里,敞着口;一根铅笔斜插在浆糊罐里,寄信前蘸少许,涂在邮票背面,粘在信封上,保管结结实实的。
木心在《云雀叫了一整天》中写道:“从前的日色过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这是真的,二十多年前寄信确实需要等待。一封信,一路辗转,从县里寄到市里,少说两三天。父亲单位有传达室,专门负责收发报纸、整理信件。慢是慢一些,不过这么多年也等过来了。拿到信件,内心多了“见字如面”的欣喜。
如今快递更便捷,通讯更发达,人们却希望更快。展开信纸、梳理心绪、落笔成文,这一份仪式感,渐渐随着时代变迁而消解了。如今办公靠电脑、时刻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yy/5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