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雀 >> 云雀的种类 >> 读贾平凹带灯有感只要心中有爱,就已接
很少写有关情感的文章,一是怕自己写不好,二是素材匮乏。感情的事情,写的好,便会成为一种令人向往的事情,不仅能美化人的灵魂,还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写不好,会写成俗事烂事。这有点像炒菜,火候掌握不好,不但浪了费食材,也会坏了厨子的名声。
感情的事儿存在吗?
当然存在,且是一件极其雅致的事情。在一些人身上发生过,在一些人身上从未发生;有人以前体验过,后来竟然被各种琐事冲淡,留不下任何痕迹。难怪有人说,生活就像一把雕刻刀,我们都被雕成后来的样子。
年轻的时候,没有人不对感情充满期待。渴望被欣赏,渴望被接受,渴望被理解,也渴望走进别人的内心。在各种感情里、在各种关系里来回穿梭,想要筑一个巨大的巢穴,把所有的感情都封装起来。
后来又觉得不能,人是最易变的东西,你能管住自己,如何管住别人?在一起呆久了,再浓烈的感情,也会被生活一点点稀释冲淡。最后只能通过书本,寻找真爱,寻找流失的青春。你喜欢那些爱情故事、男女主人公,是因为他们身上或多或少有你的人生脚本。
夜深人静拥被阅读,某些东西不知不觉被文字被唤醒,开始翻腾,开始起伏,潮起潮涌,你止不住流泪,被一段故事或者剧情感染、感动。现实中没有真爱,还是我们不曾遇到?是太匆忙了,无暇顾及?把它当成又一件俗不可耐的事情。匆匆完事,好赶往下一个地点。正是在这样的匆忙中,我们错过许多美丽风景。
为什么书籍、影视作品和戏剧如此感人?为什么我们被牵着鼻子,直到剧终?是因为编剧、作家、导演都是贩卖注意力的高手。他们在作品中到处煽风点火,他们制造悬,让人物一个个在虚构中升华。
人的情感只有达到一定浓度,那些细致美好的东西才能被敏感的神经捕捉。
比如一片叶子的凋零,会让人联想到生命的短暂易逝;比如看到小孩的微笑,会想到一个充满希望的未来;比如看到受伤的小动物,顿生怜悯之情;比如月圆之际,容易产生思乡之情。
闲来无事,读贾平凹的《带灯》。从开始的随便翻翻,到最后的欲罢不能。看其他小说,里边的爱情故事个个痴心不改,爱的死去活来、轰轰烈烈、高潮迭起。一边读,一边大声疾呼过瘾。过后又感觉上当受骗。
阅读《带灯》,却给我一种全新的体验。书还没看完,早被书中的故事吸引。故事情节简单,却写的细致。带灯是一名乡镇干部,职务是综治办主任,主要工作是调解基层矛盾,抑制群众上访。
带灯的丈夫是一名教师,喜欢画画,像大多数热血青年一样,去省城闯世界。而带灯作为一名大学生,结婚后为了安宁,自愿来到小镇工作。就像一朵开在山口的野花,把根深扎在贫瘠的土地,枝干随风飘摇,始终仰望远方。
基层工作单调而琐碎,唯一让她牵肠挂肚的,是另一位出生在小镇的年轻作家元天亮。他从小镇走到省城,已是小镇家喻户晓的名人。只因为读过元天亮写的书,从此带灯就开始了一段纯粹的精神之恋。她会定期发一条短信给元天亮,却很少收到他回复。
她仰视他,没有任何祈求。她自话自说,在自己冷清的世界用思念取暖。
她知道自己卑微,知道自己渺小,也知道他的难以企及,她数十年如一日守护着一厢情愿的爱情。就像一朵羞答答的野花,静悄悄的思念,静悄悄的爱恋,对她一个常年工作在基层一线的女人来说,又能怎样?她的根扎在山里,扎在贫瘠封闭的土地上,心却无时无刻不牵挂山外的人。
对她来说,元天亮是她的全部,是唯一的牵挂,唯一的精神寄托。而对元天亮来说,他是她仰慕和倾诉的对象。通过短信,把乡音,乡土,乡情,以及那些鸡零狗碎的事情传递给他。在这段感情中,她不渴望什么,也从未想得到什么,她只想让他知道自己的思念,爱慕和自己的真实存在。
在外人看来,她是痴心妄想,可正是因为这段并没有被接受、或不切实的感情,让她在匆忙和琐碎的生活之外,有了另一种意义和希望。
别人有没有接受,有没有认可,有没有被感动,在带灯的心里没那么重要。把自己的思念托付给远方,让自己活在一种很美的幻想中。通过文字去接近有趣的灵魂,也接近幻想中的真爱。
曾看到这样一句哲言:没有回应,即是无人之境。小说的情节大都虚构出来,是作家根据剧情的发展设定某些角色。当然作家一定带着个人写作风格,揉入个人的情感、喜好来写小说。为了烘托小说的唯美,增加悬念,往往会制造一些断离的情节出来。
选这样一个角度,也正是《带灯》作家之处。现实生活中,人和人其实没多大区别,都是营营苟苟的在艰难中生活。就像一个旋转的陀螺,被生活的鞭子抽打着,按照既定的轨迹,无休无止的旋转。唯有对爱情的向往、灵魂才是自由的,才能让精神有幡然的醒悟和超越。
就像影视剧中那些寻宝人,之所以能调动观众的情绪,往往不是因为最终找到财宝,而是寻宝的过程。在《带灯》这本书里,带灯明知是一场没有结果的爱情,她依然坚持,不厌其烦,向一个自己并不了解的男人诉说自己的内心。这个守护的过程,本身就让生命获得某种意义。
在世俗的世界里,两个人若是爱慕,灵魂上必定相互吸引,这是第一步。而身体或肉体上的亲近是第二步。能走到第二步,那份曾经狂风暴雨、电闪雷鸣、海誓山盟的爱情,会因为彼此满足熟悉而逐渐消退。这是爱情又一个无法逃避的悖论。
太远会浮想联翩、牵肠挂肚、望断秋水。太近又会失去引力、神秘和浪漫,让激情的烈焰最终折断在现实的大海里。这样看来,真爱往往是一种主观意志,是一种幻想,是被想象出来、且存在于每一个人心中乌托邦式的精神追求。
最终带灯犹如她的小名“莹”一样,所有的希望、幻想、爱情、追求,犹如萤火一样淹没在尘世里。
就像山里所有朴素的生命一样,匆匆的绽放,然后被滚滚的雷电击落。除了主人公带灯,所有的人不都如此吗?虽然身在现实的泥泞里挣扎,而灵魂可以突破身体,去探索未知的领域,思考深刻的问题,或恋上某个可爱的灵魂。
人是唯可以在现实和理想中穿梭的物种,在现实中生存,却超越现实,去追求一种形而上学的崇高。
从带灯所扮演的角色来看,她和大多数乡镇干部没多大区别,从开始的单纯、漂亮、善良、书生气质、小资情调,到后来的泼辣、能干、棱角分明,偶尔也接受村们的小恩小惠,对镇长的腐败得过且过。如果说,社会是一个大染缸,带灯就难逃不被染上颜色的命运。
如果没有元天亮精神上的支撑,带灯还能走多远?
站在小说的角度,如果没有元天亮这盏明灯长久亮在带灯的心里,这部小说不过是又一本乡镇干部工作和生活的流水账,没有任何看点,也就没有创作的必要。
人的一生,就是在虚虚实实中度过。如果去掉希望、梦想、爱情、未来这些可有可无的成分。一味的困在现实中,为了蝇头小利争论不休,为了利益不择手段,为了欲望痛苦不堪,其实人和动物、或者一台机器就没多大区别。
可仅仅拥有希望、梦想、爱情、未来这些华丽虚无的东西,而没有物质的支撑和保证,没有现实中的邂逅,没有交往,没有工作,没有各种复杂的关系,这些外部因素的制约、烘托、影响,人就不会产生那么多莫名的烦恼。
所以那些高尚、浪漫、或者理想的东西,都是我们想逃离的现实生活,为另寻寻找的栖息地。带灯没有逃离,没有任何疯狂的举动,而是选择倾诉。
她的鞋被漏水打湿的时候,她觉得自己离泥土最近,因为元天亮的根在这里;她仰望山头的流云,因为流云知道她内心的秘密。她坐在青石板上,不期望焐热一块冰冷的石头,而是让石头明白她缠缠绵绵的情怀。那只从头顶掠过的云雀,也许能带去她沉甸甸的寄托。
每一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
有的人世界是具体的,有的人世界模糊的,有的人的世界是荒凉的,有的人世界充满生机,有的人世界是黑白的,有人的世界是多彩的。带灯工作和生活的小镇,偏远物质匮乏,但她的灵魂却因为元天亮的存在而饱满。
所有人的终点无比接近、也无比相似,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中间所演绎的人生却千姿百态、千转百回、千差万别。而只有灵魂在场的人,才能穿透时间和空间的阻隔,达到幸福的彼岸。
像那些山民一样,悄无声息的来,又悄无声的去。带灯到死也没有被省城的元天亮接受。无疑这份牵挂却让她拥有一种常人无法理解的意义。对于真爱,有时不需要解释,不需要占有,不要抵达,只要心中有爱,就已接近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