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中的很多人,怕早晨起不来,就间隔几分钟定很多闹钟,每隔几分钟响一次。常常是第一个闹钟响了,还早,再睡会;第二个响了,再等第三个还来得及;然后第四个……最终是挣扎着起来了,但常常是一整天没精打采。我们以为疲劳是因为晚上没睡好,万万没想到却是一个不经意的小动作造成的,难能可贵的是,有科学研究者捕捉到了这一点,并且为我们用科学的方式证实了。据媒体报道,近日,美国哈佛大学一项研究表明,若反复惊醒又睡下,人体就会分泌一种名为“腺苷”的激素,使人感到疲倦、难以清醒,长此以往或致慢性疲劳。这一最新研究成果也从侧面证实了早前科学家们研究的成果:按照个人的习惯作息最省力。我们知道,有些人是早睡早起的,有些人是晚睡晚起型的,当然还有少数人是少睡型的,凌晨4-5点道完晚安还能继续偷跑去“多人运动”……早睡早起把歌唱的云雀晚睡晚起的猫头鹰就像太阳按点东升西落、地球周期性公转自转一样,人的作息一旦形成后,最省力的方法就是找到自己的节奏,并且顺应它。如果你是云雀型的,那早晨醒得早,就起来做事,把最需要精力的事情放到早晨完成,其它时间用来处理一些需要沟通对接的事务,或者别的杂七杂八。如果你是猫头鹰型,觉得我晚上的时间更高效,那就把最需要用脑力的事情放到晚上——广告等创意公司的晚上头脑风暴会,就是典型的猫头鹰主导型组织行为。作家们云雀型不少,除了自己可能是天生的早睡早起习惯外,也有一个原因是刻意为之,因为好多人觉得早晨那段时间是无人打扰的,可以高效地产出。英国作家狄更斯说:“人应该早起的,早起看辉煌极了的太阳,因为太阳的光明很难持续一整天的。”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就是典型的早睡早起型,每天雷打不动4:30起床,坚持了30多年,才有了《挪威的森林》、《海边的卡夫卡》等一系列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作品问世。商界的王健林、郭台铭、潘石屹、蒂姆·库克,政界的奥巴马等,也都是早睡早起云雀型的,也是自律的典范,早睡早起、精力充沛助力取得卓越的成绩。当然,如果你说自己虽然是晚睡晚起型的,但上班的时间早,不得不早起;或者晚上总有打扰,影响一天的产出,导致完不成任务,必须改变作息,可能吗?当然可能!人的适应力超乎想象,不信你看看集中营的存活者们,在极端缺觉、极不安全、被各种身心折磨下,是怎么熬过来的就知道了。不信你再想想自己原本认为像失恋这种挫折可能会像天塌一样,很难走出痛苦,结果大多数人没多久就又开始活蹦乱跳该干嘛干嘛了,这个时间周期是不是比我们预想的短?痛苦程度也并没有我们想象的深?早睡早起可以调整适应,那么要怎么才能做到呢?答案是:从早睡开始!因为人们一般需要特定的睡眠时长,在不影响健康的情况下调整作息,就要保障这些时间和睡眠质量。所以,如果之前是每天1点睡,试着调整到0点,再到23:00,乃至于22:00睡早晨6点起,对于我们大多数成年人来说8小时的睡眠时间足以。每天手机早放下一点,早睡一点,长此以往,便会从“猫头鹰型”转为“云雀型”。当然,这个过程有长有短,因人而异,不要21天一刀切,也许有些人一个星期就可以了,有些人需要80天,下定决心往这个方向努力,定个小目标,努力执行就是了。当早睡早起成了一种习惯,你会发现想晚起都难。另外,如果意识到这件事情的重要性,也会让整个过程顺利很多。在睡眠、健身和读书等有益的事中,睡眠是第一位的,如果睡不好,没有精力,书能看进去吗?有力气健身吗?工作能精力饱满吗?开挂的人生需要了解自己,懂得在科学规律下而为之。所以,与其靠早晨多定闹钟纠结起床,导致“慢性疲劳”,倒不如努力养成良好的作息习惯,让生物钟轻易地叫醒自己,开启活力满满的一天吧!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gx/85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