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雀 >> 云雀生活环境 >>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
《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
(群文教学)
教学目标
1.群文阅读,理解和分析意象,学习读诗的方法
2.品读意象,把握诗意,熏陶感情
一、导入
古诗之妙,专求意象
——(明)胡应麟
山之精神写不出;以烟霞写之。春之精神写不出;以草树写之
——(清)刘熙载
如何理解这两句话?
参考:
诗歌的妙处,在于意象运用之妙。作诗要用形象思维,化抽象为具体,“诗无气象,则精神亦无所寓”。即以烟霞写山之精神、以草树写春之精神。也就是说,运用具体描绘看得见、摸得着的实实在在的事之象、物之形,通过其内在因素的联系引起联想,以达到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目的。
比如写”愁”:
南唐李煜是这样写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用具体可感的东流之水,写出愁之涛涛不绝;
宋代李清照是这样写的:“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借点点滴滴,淅淅沥沥,无边丝雨,写愁之绵绵不绝;
宋代贺铸《青玉案》中更是用“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三个意象组成一个整体,艺术地回答了“试问闲愁都几许?”闲愁像无边无际的如烟青草,似狂飞乱舞的满城飞絮,若凄清迷茫的黄梅时雨。
所以,要学习读诗和写诗必须从意象入手。下面我们将通过群文阅读四首诗:《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红烛》《峨日朵雪峰之侧》《致云雀》,来了解诗歌意象的运用,学习读诗的方法;通过解读意象,来理解诗意。
郭沫若闻一多昌耀雪莱二、教学活动
任务一:朗读诗歌
1.自由朗读这四首诗,或轻声朗读,或大声朗读。
2.一个人或几个人自由组合,选自自己最喜欢的一
首诗或其中一个片段分享朗读。
任务二:分析意象,理解诗意。
活动一:把这四首诗歌的意象用笔圈点出来。完成如
下表格:
活动二:小组讨论:选择自己喜欢或理解最深的一个或几个意象,抓住意象特征,并联系写作背景,分析表达的感情。然后分享展示。
参考:
巨人意象:
诗人大胆想象,塑造一个“巨人”形象(意象)。他面对大海,立在“地球边上”:他看到“无数”的白云,看到“壮丽”的北冰洋,看到“无限”的太平洋,看到“滚滚”的洪涛。他在大声放号,太平洋要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把地球“推倒”。诗人为什么要塑造这样一个意象?联系时代背景:《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出现了一个要推到地球,毁灭旧世界的巨人形象。作者借这个意象要抒发的感情是:时代的滚滚洪流必将唤醒人民的觉醒,终将彻底推翻旧世界,创造一个新世界。这首诗意境壮阔,充斥着浪漫主义色彩,具有强烈的时代感。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意象:
白云是“怒涌”的,为什么而“怒”呢?北冰洋是“壮丽”的,“壮丽”在哪儿呢?太平洋要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把地球“推倒”,又是为了什么呢?联系那改旧换新的时代背景,面对旧的、不好的习俗和风气,当然是怒的;而纯洁而未知的未来,当然是壮丽的!至于想要“推倒”,当然是为了打破重来!就像诗歌后面的回答:不断的毁灭、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
红烛意象: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红烛”这一古诗词中的传统意象往往用来表达对于恋人的思念和矢志不渝的爱情。而闻一多笔下的“红烛”意象却赋予了新的感情:
“红烛啊!/这样红的烛!/诗人啊!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的一颗红心。
这颗红心是怎样的呢?
“是谁制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诗人要像蜡烛一样,掏出一颗红心去照亮黑暗的社会,哪怕耗尽心血,乃至付出生命的代价。
“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诗人要以自己生命的火焰照亮世人,让他们觉醒,使他们感奋,从而积极行动起来,去捣毁人间地狱,从而求得自身的解放。
“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这不是伤心的泪水,而是由于残风侵袭导致燃烧不稳时因着急而流的泪水。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献出自己生命之光的殷切心情。
“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底的花儿,/结成快乐的果子!”在诗人心里,只要能使世人得到安慰和快乐,自己甘愿献出自己的眼泪!
“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莫问收获,但问耕耘。”不管个人能否看到胜利的到来,都要为理想的实现而进行脚踏实地的奋斗。
通过以上对红烛意象的分析,联系时代背景,这首诗写于20年代初期的旧中国。面对满目疮痍的祖国,诗人苦闷而寻求改变,试图用自身的一腔热血,如红烛烧蜡成灰,为创造光明而彻底牺牲自我;诗人怀揣赤诚的爱国爱民之心,试图通过自身的奉献而唤醒世人沉睡的灵魂,为世界带来光明。”红烛“这一意象形象地表现了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表达了一代知识分子对祖国赤忱的热爱之情。
蜘蛛意象:
“但有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峨日朵雪峰之侧》中的”蜘蛛“意象,内涵十分丰富,蜘蛛”小“而”可怜“,却能”与我一同默享着这大自然赐予的快慰“。”蜘蛛“这一意象包含了这样的哲理:世界上真正强大雄壮和坚韧的不是外在形式或形象而是精神、意志和心灵。在广袤的宇宙中,人是渺小的,是普通的,但同时也是伟大的,正如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所说:“人只是一只芦苇,是宇宙间最脆弱的东西。但人是一只会思想的芦苇”。诗人弘扬的精神空间不是“雄鹰或雪豹”而是“一只小得可怜的蜘蛛”,如同诗人一样渺小,却是精神高度的坚守者,谦卑而强劲,这正是诗人坚定理想追求、绝不随波逐流的呐喊和情感追求。
云雀意象:
雪莱笔下的云雀是“向上又复向上,一直飞进穹苍”,不但不留恋家园而且蔑视地面。这一云雀形象,并不纯然是自然界中的云雀,而是诗人的理想自我形象或诗人理想的形象载体。雪莱在诗中再三表示自己比不上云雀,不知怎能接近它的欢乐。其实,诗人和云雀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都追求光明,蔑视地面,都向往理想的世界。所不同的是诗人痛苦地感到了理想与现实间的巨大差距。诗人借”云雀“这一意象形象地表达了自己的理想追求和现实的苦痛。同时也表达了面对现实绝不后退,始终勇敢向上的奋斗精神和青春本色!
答案不局限于此,只要言之成理都可以。鼓励学生大胆探索,大胆表达。读出自己的感受。
活动三:群文比较,归纳情感主旨
思考:这四首诗都是运用不同的意象抒发诗人各自的感情,联系作者背景思考,他们抒发的情感主旨有共同点吗?
参考: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年,郭沫若时年27岁;《红烛》写于年,闻一多时年24岁;《峨日朵雪峰之侧》写于年,昌耀时年26岁;《致云雀》,雪莱28岁。作者都处于青春年少时期,面对现实,他们彷徨,甚至对现实不满,但他们善于思考人生,又十分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deyishus.com/lkgx/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