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云雀 >> 云雀生活环境 >>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如何写好一个故事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的作者理查德·科恩,是英国知名出版社发行总监,经他编辑出版的作品有多本荣获普利策奖、布克奖,超过二十本位居英美各大畅销书榜首。作为写作者,你可能会有类似疑问:如何写好一个故事?知名作家如何解决写作难题等等。
《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最大的特点是拥有大量知名作家解决写作问题的详实案例。虽然不是一本纯粹教授写作技巧的书,但是经过梳理筛选,你依然可以把它当做一本不错的写作指南,书中内容包括但不限于故事开头的写法、故事人物的塑造、叙事视角的选择、人物对话技巧、故事修改建议等。下面我们从故事的开头、故事的人物、故事与情节的关系三方面看故事创作有哪些实用的技巧和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故事的开头
“万事开头难”,写故事也不例外,美国小说家狄迪恩评论故事的开头:首句难,难就难在你可能会被卡住,其余的文字都将从这句话中流出。等你写下开头两句话,你的其他选择就全部消失了。”
当你踌躇不前,为了故事开头绞尽脑汁时,不妨尝试下面三种开头方式。
①抓注意力式——刻意用首句或首段抓住读者注意力
这个方法不但适用于故事写作,还适用于其他写作题材。如果你是新媒体创作者,“抓注意力”式的开头一定是首选。移动互联网时代,读者的时间越来越碎片化,网络信息越来越庞杂,读者能集中注意力的时间也越来越短,如果想让读者阅读我们的文章,就一定要在文章开头做足功夫。
抓住读者注意力的方法有很多,可以制造异常、设置悬念等。
例如《变形记》中第一句话:
“格里高尔.萨姆沙清晨从令人不安的梦境中醒来,发现自己变成了一只巨型昆虫,躺在床上。”
其中,“变成昆虫”就是异常甚至怪异的现象,这样的开头更容易抓住读者注意力,吸引读者继续看下去。
②邀请式——娓娓道来,邀请读者进入作者世界
科幻作家罗伯特.海印莱茵说:“吸引人的叙事,不是烦躁地大吼大叫求人注意,而是能激起读者的好奇心,让人更想读下一句。”
与“抓注意力”式不同,“邀请式”的开篇节奏更加轻松,无需用放烟花般的节奏进行下去。
“邀请式”的具体写法有很多,例如对话式展开:
“行啊,当然可以,明天天气不错,”拉姆齐夫人说道,“但你得起得跟云雀一样早。”她补充道。(选自小说《到灯塔去》)
③诱导式——开篇旨在诱导读者,通常靠声音语气或独特的形式来实现。
“洛丽塔是我的生命之光,欲望之火,同时也是我的罪恶,我的灵魂。洛—丽—塔;舌尖得由上腭向下移动三次,到第三次再轻轻贴在牙齿上:洛—丽—塔。早晨,她是洛,平凡的洛,穿着一只短袜,挺直了四英尺十英寸长的身体。她是穿着宽松裤子的洛拉。在学校里,她是多莉。正式签名时,她是多洛蕾丝。可是在我的怀里,她永远是洛丽塔。”(选自小说《洛丽塔》)
合理使用技巧,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开篇难”的问题,此时写出的开头可能依然存在瑕疵,创作者不要因此而感到沮丧,相反地,我们更应该以一种轻松、喜悦的态度去接纳它。正如加拿大作家梅维斯.迦兰所言:“写作就像谈恋爱,开头是最美妙的”。
二、故事的人物设定
小说起源于古典时代晚期,演变到骑士故事,随后重现于日本和西班牙,18世纪在法国和英格兰确立。“小资产阶级的现实主义小说”引发了从强调外部生活到强调内部生活的转变,随着精神分析的发展,这个转变又得到进一步强化,如今我们相信,人物是小说作品中最重要的个体元素。
很多知名作家从不吝啬在小说人物上下功夫,为了给人物取个合适名字都要大费周折:巴尔扎克曾拖着一个朋友跑遍半个巴黎,为故事主人公找名字;查尔斯.狄更斯翻遍英国枢密院议事录寻找与众不同的名字,最终他的“科波菲尔”源于伦敦贫民窟一家商店的标牌;现代小说家艾伦.古尔家奴斯甚至在墓地里徘徊着名字;英国作家希尔玛.沃力特坦言,如果想不出满意名字,她就不确定小说能否写下去……可见故事人物在作家心目中是多么重要!
故事通过各种人物,尤其是主角的遭遇展开故事情节,如何叙述故事中的人物性格和发展,是讲好故事的关键。
美国学者皮尔森曾提出故事的六种人格发展原型:
①天真者
内心单纯地相信世间的正义和美善。
②孤儿
天真者受挫后的状态,内心被世间的黑暗面笼罩着。
③流浪者
处于一种矛盾心态,未能解脱之下,茫然寻觅,探索周围。
④战士
找到自己的奋斗方向,努力前进。
⑤殉道者
为了完成更高阶段的目标,不惜牺牲个人的喜恶和当初最珍惜的东西,甚至生命。
⑥魔法师
掌握了改变现实、超越常人的能力。
虚构的故事人物需要经过浓缩提炼,因而他们一般具有性格鲜明、反应敏锐、行为举止出人意料、性格转变迅速等特点。故事人物必然经历性格上的冲击和变奏(正如上述六种人格转变),这样才能加深读者印象,调动读者情绪。
当然,上述理论仅对创作者起一定参考作用,要知道,不论使用何种方法技巧,目的都是让角色在读者脑袋中“鲜活”起来,这才是最根本的任务。好的创作者,不会强加给故事人物过多“负担”,他们相信故事人物都有自己的命运和性格走向。
三、小说的故事与情节
“故事”和“情节”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一篇年新闻标题为《奥斯卡偏离情节的那些事》中指出,“情节”和“故事”这两个词不可以换用——它们所指的叙述要素很不一样,然而许多世纪以来,它们准确的含义一直备受争议。
福斯特在剑桥做的系列讲座,如今被奉为定义小说写作关键词最有影响力的尝试。他在《小说面面观》中举了个简单例子来区分“故事”和“情节”——“国王死了,然后皇后也死了”,是故事;“国王死了,皇后随后死于悲伤”,是情节。故事是一个事件紧接着一个事件,情节由因果关系控制。
福斯特还认为故事只有最直白的场景设置、对话、氛围、象征、描述、思考和人物刻画,是“低级的原始形态”,只有优秀的情节才能让它提升。
相反地,斯蒂芬金的观点截然相反,他认为“故事和情节很不一样:“故事令人尊敬、值得信赖;情节却是诡诈的,最好软禁起来”。
“故事”和“情节”属于两个极端,过分在意故事,就会得到肤浅的“重磅炸弹;过分在意情节,就会失去大量读者,读者更渴望看到的是有力却相对简单的讲述(“过分在意细节”包括作者创建的人物必须遵循的计划,或者逼迫人物做看起来不太可信的事情等等)。
关于如何处理好“故事”和“情节”的关系,布雷德伯里在《华氏》中有段话很有借鉴意义:
“情节”是无法想象出来的,你需要信任自己的主人公,让他们身体力行,跑在你前面……任何把性生活指南带上床的人都会很僵硬。舞蹈、做爱、写小说,都是流动的过程,加速思考,情绪波动,加速思考,诸如此类,循环往复……
结语:
每一部备受赞誉的文学作品背后,都有一个巨大的仓库,装满了素材、选择与看起来毫不相干的奇怪装置。从情节、人物发展,到对话和视角,每一个小说家都为故事的每一个元素投入过极大的,甚至强迫症式的努力。《像托尔斯泰一样写故事》并不会让我们成为托尔斯泰,但是它会让我们成为会思考的创作者,它给了我们看待小说、故事的全新视角和思维方法。当你了解和体会到那些享负盛名的大文豪也有挣扎、彷徨的时候,就不会再为眼前的小问题而痛苦不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