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改林
清晨,淡淡的水雾笼罩在黛溪河的上空,河岸上绿丛间曲径小道两旁,太阳能路灯正在以黎明前最后一班岗的热情,迎接着第一缕曙光从东方冉冉升起。
在绕城而建的黛溪河公园,健康步道上前来晨练的人接连不断。鸟似乎担心前来晨练的人寂寞孤单,老早醒来就站在枝头一展歌喉。一只喜鹊正在叽叽喳喳叫着,只是拒不露脸;一会儿工夫,我非常熟悉的乌鸦从远处飞来,嘴里衔着一块食物飞到了树丛。这是我多年未见的鸟类伙伴,小时候常听到它盘旋在村庄上空的欢叫声,它的出现牵动着我的乡愁。几分钟后,那只乌鸦又带着三只小乌鸦从林中飞出,从我头顶一掠而过,朝南一溜烟儿消失在绿野中。正当我怅然若失时,一只叫不出名的鸟动作流畅而迅速地从眼前滑翔而过,时而贴近地面,时而又升腾得很高,不断改变着方向但又保持着与树略齐的高度。
邹平的小鸟相当多,仿佛此地的山水人文对它们有着某种吸引的力量,各类山雀、云雀以及从来没见过的鸟飞来蹦去,到处遨游,并各自吐露着不同的乡音。这些时而来自树端,时而来自水面,时而逼近,时而遥远,随着或远或近、或高或低产生出不同音质的鸟鸣声洒落满地,真是千声万籁,嗡然大观。加上水的润泽,风的鼓动,清晨的诗意便蓬勃生起。
来邹平下乡半月有余,每天早晨伴着鸟鸣声漫步黛溪河长堤,感受水榭凭栏、练写古诗词之天籁。一天、两天,时间长了,在眼睛饱餍深浅薄厚之绿色以后,远处山顶黛青的草木和赭黄色山石的阳刚之气反而让我有神旷心怡之感。在我看山的时候,山似乎也在向我招手示意。问正在晨练的当地老乡,说此山就是鹤伴山。我早闻它以险峻俏丽而吸引着不少游客,有“鲁中生态明珠”之称。抗日战争时期,曾有钢八连八十多名抗日战士在此与日军激战而壮烈牺牲,山的入口处有抗日英雄群雕……听完老乡的讲述,一股无名之动力驱使我朝山的方向急行。靠近山脚,有溪流轻弹石涧发出淙琤的声音入耳,我不禁兴奋起来,车似乎也读懂我的心意,奋勇轻松地爬过一道道缠卧在丛林交错山体间蜿蜒的缓坡,穿过一道道森严的树林时,整个身心仿佛深入一段浑朴清幽的历史,风静幽深,古韵怡人。
当我气喘吁吁地踏着青石铺就的台阶,一级一级地往英雄群雕攀登的过程中,情不自禁地想起父亲的身世,战争、和平、镰刀、斧头以及幸福生活的今天……有时豁然开朗,有时山穷水尽,有时高深莫测。有时,大山特有的气息又把我从沉重的思绪中拉回小时候的村庄。那是我记忆的起点,家乡的山和门前的那条小河,山是什么山,河是什么河,翻开地图也找不到它们的名字,但在家里坐炕上从窗户缝就能看见山顶。小时不识节气,从山的变化读出四季交替,当山下积雪融化,褐色山体显露出,绿色慢慢攀上山顶时,是春天来了;当山顶的银白色向山下漫延,给山体盖上雪白的棉被时,冬天到来了。对于我来说,四季就是山的变化。
山水相连,山有河的延绵,河有山的气宇,鹤伴山雄壮沉郁的深情和黛溪河水壮阔清奇的娇媚,又翻腾起我心底的乡愁,激起一阵阵波澜。
登上山顶俯瞰,天空碧澄,一尘不染。随着太阳的升起,鸟雀似乎比清晨谦逊了几分,把青翠的啁啾声调得低了一些,柔了一些,稀疏了一些。它们轻逸的身影,点缀于枝叶间草丛中。蝉声随之漫涨,一蝉独唱,万蝉齐和,鸟鸣被一波一波的蝉声覆盖,如微雨缠绵,犹丝竹乱耳。
目光顺河道搜寻,黛溪河脉络穿行在重峦叠嶂的群峰中。历史上的黛溪河,因河道纵坡度大,到了汛期山洪流速急,洪水从山体喷涌而出,飞泻在山崖上,至沿线村庄城镇经常洪涝泛滥成灾。
沿河兴起的五大水库,像是河流的五脏分布在每一条河段,从源头到村子再连接到城市,以它精密的构建和科学的分布流速,浸润着这方水土的每一个角落。
黛溪河北流绕邹平市区折向西北,一路欢歌,以它流动的柔情浇灌出的棉纺产业,通过当地人拼搏进取勇争一流的精神,把黛溪河水清秀碧绿的灵魂镶嵌在纺织品上销往世界各地。这水这河遍及任何地方,都以它流动的液态声息传诵着家乡的语言和思想,传诵着低碳转型绿色发展的韵律。
近年来,“全面实行河长制湖长制”“共襄双拥,文明邹平”等新的理念把一个城市对居民的挚爱深情体现在青葱山河的治理上,减少生态退化、环境治理、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公众利益为先、生态环保优先的文化基因,日渐成为当地居民的自觉选择和文化灵魂。保护自然,爱护自然,礼敬自然的道德感悟,已经根植在邹平每个人的血脉深处。
这座城市的舒朗和灵性,在倡导绿色发展的今天被时代阅读、喝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