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云雀迈开步子贴着地走得很有难度当人们都在关心鸟飞得高不高,这里却开始闲聊它走得稳不稳。从一个观鸟小白看到地上蹦跶的麻雀开始,一个疑问就产生了——为什么有些鸟不好好走路,而是如此喜感地蹦蹦跳跳?有人可能会从解剖的角度证明走或跳是生理结构上的差异决定,但这个因素是因还是果还未可知。动物学家还认为行走是更原始的运动方式(康拉德·劳伦兹(KonradLorenz,-)《动物与人类行为研究·第一卷·关于“本能”概念的建立()》)。这意味着一部分鸟类在步行的基础上进化出蹦跳的方式(很可能是在树栖活动中获得的能力),并且很好地适应了地面环境。作为一个业余民科观鸟爱好者,我也想结合观察来阐述自己的看法。鸟类品种繁多,野外情况复杂,为了精简内容,我们先划定一个范围,即只讨论鸟类在地面的活动;我们只选择主要的活动特征作为它们的行动方式,杜绝抬杠(例如麻雀也会走上几步,会走的鸟也能跳等);最后,我们也不讨论那些被驯化得失去本性的笼中鸟。常见的鹊鸲尾巴一翘一翘,走起路来一跳一跳终于可以开始了,鸟儿先找好各自阵营,大体罗列在下表中。由于分类上的问题,种类可能有部分叠加但应该不影响理解。此外,那些极少下地活动的鸟比如鸦雀、山椒鸟、啄木鸟、绣眼等也多为跳行,那些已经退化了飞行能力的鸟类,它们行走的样子众所周知就再不罗列,那些几乎失去地面活动力的鸟类,如雨燕、??等也不再讨论。家燕较少在地面活动,它们其实是迈开步子走的那么在地面的鸟类选择哪种行进方式,取决于哪些因素呢?有人首先提出体重或体型的猜想。诚然你不会看到一只庞大的鸵鸟奔跳着前进,也不太容易看到纤小的山雀在地上迈开小短腿踱步。对体大的鸟类来说,步行是更轻松的方式,而小型的鸟类的跳跃则更加有效。但就此下结论为时尚早,因为我们轻易找到相反的例子,比如江滩上快步行走着成群的金眶鸻,它们的体型并不大;而在林下树丛,很多体大鸟(如黑领噪鹛、灰树鹊)蹦跳不止。这就引出了我们另外一个思考,或许是鸟类的生境决定了它们需要如何行进。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海边为数众多的水鸟们,它们大小不等,却不约而同选择了步行。试想如果一只斑嘴鸭在泥滩上蹦跳,那你一定认为它是佩佩猪的大粉丝,如果是上百只……而在落着厚厚枯叶的地上,行走显然对那些腿短的鸟类太残酷了。生境的猜测似乎印证了文章开头的另一个设想:蹦跳可能源自树栖活动,那些蹦蹦跳跳的鸟,好像也总爱生活在有树木的地方。现在就下结论了吗?等等,好像还是有些不严谨,我们身边就有反例。比如,马路上同时有蹦跳的麻雀和行走的鹡鸰;公园草地上也一起生活着蹦跳的红嘴蓝鹊和行走的八哥。不同行进距离的考虑。从行走和蹦跳的效果看,前者似乎更适合较远距离的活动,而后者则在小范围区域内显得高效。一只白鹡鸰在不受干扰的情况下可以沿着公路行走数百米,有些秧鸡可以徒步迁徙……而画眉和钩嘴鹛总在一小块地方兜兜转转,然后再扇扇翅膀换个地方。此外,在应对天敌方面,不停的行走方式似乎更容易暴露自己,让天敌提前准备。所以鹡鸰需要不停摇动尾巴来干扰视线,其它鸟类也需要不时停下来观察敌情;相比而言,蹦蹦跳跳虽然看起来有些神经质,行进的路线更让人捉摸不透而获得更好的安全效果。比如白腹鸫在地面一动一静,让观鸟的人也很难定位到它们。金眶鸻走起来其实是“小跑”虽然我们讨论了这么多可能性,但真相或许并不唯一,所以不用轻易下结论。我们还有一些有趣的例子可供参考。燕尾中的白冠燕尾和灰背燕尾等,都选择了行走,而生境和习性相似的小燕尾却喜欢蹦跳前行。鸦科中的喜鹊喜欢迈开大步行走在田埂和草地,而它的亲戚灰喜鹊则在一旁跳来跳去。鸫科里的多数成员都喜欢蹦跳着觅食,而乌鸫、虎斑地鸫等少数派却喜欢走起小碎步……为何会出现这样的分化,也值得继续琢磨观察。(END)延伸阅读:鹡鸰为什么摇尾巴
转载请注明:
http://www.aideyishus.com/lkcf/5983.html